2023.28文笔很好,作者也的确以自己的生命经验很热切地思考着这个问题。不过从一个社会学专著的视角来看,本书还是有不少的进步空间。
一方面,理论的运用不够老道,一些理论的介入让人感觉是为理论而理论,甚至可能有年轻学者独有的学术尊荣。反而与所要分析的现实情况较为割裂,最精彩的部分反倒是对访谈内容的摘述。
另一方面,对于现实的复杂性认识有所欠缺,例如对于“目标”的界定过于狭窄。不知道作者余论部分对“直觉依赖”自我探索优势的论述是否是对受到批评后的补正。对访谈对象出路的叙述也过于想当然,描写毕业生体制内工作的前途更是让人出戏。我更看好作者十年或二十年之后理论功底和社会阅历更加成熟后的作品。
但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相当好的作品,建议所有刚读大学的同学或家里有小孩刚读大学的家长读一读。
在这本书里,作者试图打开上大学的“黑箱”,分析为何同样是读国内顶尖的大学,不同学生,特别是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有着完全不同的出路。
经过访谈调研,作者发现,学生上大学主要有“目标掌控”和“直觉依赖”两种模式。出身劣势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家境贫穷/出身农村)的学生不了解大学的行事规则,往往根据直觉(通常是学习-考试的成功经验)组织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法高效地利用时间,劣势的家庭毕竟也通常会让他们面临“文化脱嵌”(脱离原生农村文化以经营大学、都市文化)和“文化迷茫”(难于寻找自我目标和适应游戏规则)的困境。
但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却很熟悉大学、就业市场的场域规则,往往有更为清晰的职业目标和生涯规划,能够工具性地利用学习成绩,积极、坦然参与社会实践,并且更懂得利用自身所有的“文化工具”实现自己的目的。
学生采取“目标掌控”还是“直觉依赖”与学生个体的选择关系不大,主要是阶层习性的产物,但优势阶层“目标掌控”的策略却更受到学校、社会的青睐,进一步摧毁了劣势阶层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恶性循环。因而,在就业的“关底对决”中,优势阶层学生有着劣势阶层学生难以比拟的优势。“处于最不利地位的阶层,对于实现命运的途径,过于不觉悟。”(布尔迪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作者也从两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对于寒门学子个人来说:
一是需要做好心理建设,认识到问题并非处于自身,积极寻求帮助;
二是走出舒适区,挑战自己习以为常的观念;
三是学习新文化场域的游戏规则,学会利用规则;
四是通过写作或讲述自身经历提升自身故事连贯性,认清并重整自我;
五是尝试欣赏自己的原生文化,与自身的环境和解,并进一步认识到自己跨阶层的优势。
对于高校和管理者,则应当通过改善政策环境,支持学生应对文化障碍。
书中最感人的部分无疑是后记,作者真诚地袒露了自己入学复旦面对的文化困境,并毫不隐晦自己在研究中的困难。或许正式因为这样将自己生命的血肉高度融入研究中,作者才能使自己的成果拥有远超于同龄人的力度和共情能力。
在作者完成写作的这两年,社会环境尤其是就业市场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毕业即失业”的严厉倒逼社会重新审视大学教育,张雪峰的说法是否正确暂且不论,但至少使一般人更多了解了学校的规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抹平信息差的作用。
在这一背景下,被作者忽视的问题似乎更加严峻了——上大学的目标是否只是为了“出路”在就业的指挥棒下,对自我的探索是否仅仅意味着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工作这一点对于作者本人似乎不成问题,她已经找到了一条立命安身的道路,但对于更多人来说,一切仍飘荡在风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