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有进入本书的文本,腰封上的一句话就吸引了我:“若要抵达文明的内核,取道胃部是最佳途径”。的确如此,饮食与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与文化有密切关联。彼得·维尔与亚历山大·格尼斯在《亡命俄国料理》中就写道,“将人们与故乡牵系在一起的线有很多,比如灿烂的文化、伟大的人民、光辉的历史。然而,最结实的那一根线牵系的是灵魂,其实说到底是胃。这已经不是线了,而是一根绳子,一根坚固的绳缆。”饮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独特标签,也是民族文化恒久不变的化石。多少人在异国他乡,怀念着千里之外的祖国。故乡不仅牵挂着异乡人的归乡之心,也牵挂着他们的胃。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饮食文化亦是如此。中国是与法国、土耳其并列的世界公认的三大美食大国,饮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光直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中的饮食》就是一部介绍中国饮食的专著。本书共分为八章,按照编年史的顺序将先秦、汉代、唐代、宋代、元明、清代和近现代中国的饮食文化一一讲述。值得一提的是,每章作者可谓都是鼎鼎大名的中国史学者,如余英时、薛爱华、史景迁、许烺光等。
当然,介绍饮食的书籍也不算少,如徐海荣先生主编的《中国饮食史》、赵荣光先生主编的《中国饮食文化史》。那么,这本书有何特点呢?用张光直先生的话来讲,本书由多位学者撰写,他们将各自负责的历史时期的基本事实摆出来,并就手头材料和脑海中的突出话题进行讨论。在方法论上,各作者没有统一使用某个预设的框架;各章所展现的,都是作者认为对其手头资料最富成效的处理方法,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我们在阅读关于古人的文学作品或者观看关于古代的影视剧时,关注的内容多为宏大的叙事、精彩的故事或丰富的情节。但这些文艺作品几乎从来不会告诉我们一些最基本的饮食常识,比如豆腐是什么时候发明的、筷子是哪个朝代开始使用的等。毕竟,对于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来说,精神文化需求并不是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正所谓“民以食为先”,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才是绝大多数人的梦想。正如《墨子·七患第五》中所言,“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为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力也,用不可不节也。”
这本书则详细介绍了我国历史上的饮食文化,在学术性、专业性、思想性的同时,还照顾到了通俗性与可读性,无疑是一部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佳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