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苗师傅文学人生课》,虽然里面的一些课都听过音频,但读起来,还是不同的,书是特殊的一种声音。
苗师傅的声音,是中年人的声音,清晰而坦诚。中年人的坦诚,不理解的,也许会误解为某种虚弱,如同其他一些需要时间形成的品质(比如“耐心”、“包容”、“怜悯”)被误解一样。但事实上,不仅仅只有二十岁才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里写的那样:“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也不仅仅只有过了时间轴上的一道线,才会发现:“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要说明那个森林的荒凉、肃静和广漠,是多么的困难呀!”如何界定中年呢到了中年,多少摆脱了青春的饥渴和不可靠,把手里的面包掰碎了,沿路撒下去,标记来时的路——即使知道所有的面包屑会被鸟儿吃光,前方也并没有糖果屋。书中的口吻,最打动我的是其中的真实与善意,——在很多别的地方,即使是听过来人“既非不真实又非不善意的话”,也已经变得越来越难。
不太认同这本书的腰封,文学不为生活提供任何答案,它用更多的方式去描述“那个森林的荒凉、肃静和广漠”,让人们学会以更多的方式在两点一线的生命中迷路,祝福人们的道路漫长。苗师傅的眼力好,他选取和分享的作品,都是他自己“真真切切地看到些什么”的作品,他还是个摘抄控,那些他遇到的最美好的东西,会原原本本的转交给读者。比如,他引用的杰克·吉尔伯特的这首诗《等待与发现》,我觉得也许可以注释他写下这本书的初衷:记录并分享三角铁的声音。
《等待与发现》
他上幼儿园时,每次轮到玩咚咚鼓, 大家都想玩。你必须跑过去 才能先到那儿,可他不愿意那样做。
所以他总是拿三角铁。他不记得 他们怎样玩咚咚鼓,但他看得清楚 它们的中国样式。红色,前后是龙, 周围是金色的饰钉,把鼓皮压得紧紧。
如果你拿三角铁,你不算真正弄音乐。 你大多时候要等着,而铃鼓和咚咚鼓 持续很长时间。直到有一个信号,要所有 拿三角铁的人按那种方式击打。通常一次。
然后又是咚咚鼓,再等着。但他 记得的是三角铁的声音。一种完美的, 微微闪亮的声音,持续了他漫长的一生。
渐渐变弱,片刻后再次到来。迷惘, 等待它再次到来。等待意味着 没有东西。意味着爱有时渐渐消逝。 有时被剥夺。意味着他经常沉默地 居于世界的音乐中间。等待着 最好的再次到来。在等待时他开始 听见寂静。开始喜欢或许太多的寂静。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