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我的第一首钢琴协奏曲献给费伊。想到有人把东西献给自己,她非常兴奋,但我不认为她真的喜欢这首曲子。这只会让你了解,不可能在一个女人身上找到想要的一切。这也为一夫多妻制找到支持的立论。"
但愿不是作者本人的想法,而只是书中此时的查理站在历史的角度对"一夫多妻制"为何得到支持所进行的阐释。因为就本书来看,填补母爱空缺的爱丽斯和幽默活泼的费伊,查理本身喜欢的正是不同性格的两个女人。深究他的童年,母亲的责怪打骂致使查理从小就缺爱,他一直活在焦虑恐慌的环境里。
爱丽斯的出现完善了查理心中所构想的那个美好的母亲的形象,为他耐心指点迷津,包容他错误的人是爱丽斯,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对爱丽斯有不一样的感情。他依赖爱丽斯,他需要爱丽斯,他爱着爱丽斯。而费伊不同,费伊就是一个新鲜的女人,代表了他所生活的世界之外的景象。费伊对他的情感是一种正常智商的人的正常情感,成为高智商的他急需利用费伊,他要从费伊这里体会人类的正常情感。费伊碰巧能打动他,费伊这一性格代表了新事物的艳丽,她不穿外衣,她花枝招展,她是个精神独立的女性,不是谁的妻子,也不是谁的母亲。这些特点都在吸引查理。
如果说小时候的查理总被母亲罗丝责怪打骂而长期处在压抑黑暗的环境,那么爱丽斯则是罗丝的反面:一个包容的,温柔的,耐心引导教育他的母亲形象。爱丽斯的存在用以疗愈查理在原生家庭里的痛苦。费伊是打破意识里那个压抑的环境带他去见识外界,走向外界的新通道。他需要这样的费伊。费伊的存在用以证明查理也可以经历正常人所经历的感情问题。两个女人弥补了他两种需求。经历了这些,查理在脑子里渐渐树立了这样的意识并更加肯定:不可能在一个女人身上找到想要的一切。由此可见,其实从一开始我就想说,整个故事的展开就有一定的敏感性,帮助查理长大的爱丽斯,被他利用的费伊,这些人都是查理成长道路上的"启蒙者"。
可是,视线再放远一点,借用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说法,我们不妨不去考虑作者之意,立足文本自我发掘。故事这样展开与发生是具有合理动机的,也是顺理成章的。查理是一个三十多岁低智能人,他不通人间世事,遭受原生家庭的打击与外界的嘲讽,变聪明以后也因为此前遭遇的形象让他对这个世界有了自己主观的认识。比如,罗丝是女性也是母亲,并且是一位脾气暴躁总打他的母亲,小说中多次点明了查理对罗丝的恐惧与害怕,就算变聪明以后仍旧有不可磨灭的恐惧感,所以对女性潜意识的偏见也是可能存在的。
但其实这么猜测一番也只是徒劳,我们没办法了解作者真实的用意。既然了解不透那就不用了解,我们能做的就是洗清浑浊双眼,明辨是非,抛弃糟糠,留住书里的美好为自己所用。这也是阅读的意义之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