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来,我们都不知道孙过庭到底是哪里人。历史上对此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来自河南的陈留,另一种说他来自湖州的吴郡。我在思考,也许孙过庭的祖先是湖州人,但在孙过庭甚至上一代,家族可能已经搬到河南了,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而已。无论他来自哪里,都无法影响他仅留下的伟大作品的价值。每一件伟大的传世书法碑帖都应该被珍视,即使我们不学习,也应该珍视。
书谱在书法中具有重要地位,我虽然无权发表评论,但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希望不会得罪大贤人们。
这是一部有影响力的书法理论,已经影响了千余年。“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遗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当心与手同时畅通时,有好的纸墨,令人神往。
“楷以点画为形质,以使转为性情,草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性情。”这句话足以区分不同的书体。
“质以代兴,妍因俗易,古质而今妍,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正如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秦篆汉隶唐楷,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书体。孙过庭的观点广泛而包容,既继承传统,又顺应潮流。
这也是一部关于书法史的论述。东晋士人相互影响,受到王谢之族和郗庾之伦的熏陶。虽然无法完全领会其神秘之处,但仍能体会其中的风味。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无法理解过去的琐事,不知道其中的真正意义。让学者们茫然不知所措,只看到成功的美丽,却不明白成功的原因。
除了讲道理,孙过庭还生动地举了例子来讲述书法史上的有趣事情:王羲之曾说:“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见钟张之才远胜他人,然而羲献却继承了他们的精神。他还说:“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尽墨,假如我一直沉迷其中,未必会感谢他们。”谢安素来喜欢王羲之的字,但却对子敬的书法不屑一顾。子敬曾给他展示过一份佳作,希望被收藏,但谢安始终不为所动。谢安曾问子敬:“你的字与右军的字相比如何?”子敬回答:“当然胜过。”安说:“这种说法完全不对。”子敬又回答:“时人怎么可能理解呢!”
时代的潮流让书家推崇大王,贬低小王,实际上无论大王还是小王都是无法逾越的高峰。书圣王羲之的字已达到完美的境界,后人只能在模仿中展现自己的特点。
到现在,我仍然不能准确评价草书的好坏。我记得马未都先生曾在谈论欣赏中国画时提到一个词:“观气”。我认为好的字可能从气韵上能够自然地给人一种整体感受。当我们去看书法展览时,我们喜欢或不喜欢的作品,大部分是因为那种气韵是否能让我们产生共鸣。现在我们所谓的高古格调、气势浩荡等多半源自整体的感知。作为一个热衷于书法学习的爱好者,我只能表达出这些而已。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