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科普类书籍。它依据时间线梳理鞋靴相关的发展和变迁,从远古时代到现代,结合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叙述。同时,配以生动的插图展示鞋子的款式设计以及各种画作文物的照片。书籍的装帧精美,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作者丽贝卡·肖克罗斯拥有英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北安普敦艺术博物馆鞋靴高级策展人等身份。阅读本书的过程仿佛身临其境地参观了一座鞋靴收藏的博物馆。
人类的直立行走通常被视为人类出现的标志之一。在20世纪50年代,美洲土著人的鞋子遗骸在密苏里州被发现,这表明鞋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远古时代。鞋子从诞生伊始就将实用性它能保护我们的双脚,减少磨损和免受尖锐物体扎伤。在寒冷地区,鞋子还具备保暖防寒的功效。通过发掘相关文物,人们可以推测古人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习俗。
从中世纪开始,随着历史和工艺的发展,制鞋业逐渐兴起,鞋子的功能也开始向多元化转变。人们倾向于将鞋子看成一种搭配衣服的装饰品。尽管有些鞋子穿起来并不舒适,但它们能很好地满足人们对于美丽时尚的追求,因此鞋子成为了一种流行风向标。在工厂批量生产鞋子之前,鞋匠们用高超纯熟的技艺为达官贵人订做属于自己的鞋子。由于制作鞋子的材料与工序不同,一双精致昂贵的鞋子往往被看作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鞋子得以演变为奢侈品,以上好的材料和宝石点缀。富人们非常奢华地装饰鞋子,而穷人们则追求节俭实用。当时的女性大多待在室内,因此高跟鞋穿起来并不适合行走甚至需要搀扶。在文化和时尚的推崇下,还曾一度形成鼓吹缠足陋习、过分追求小脚的病态审美。
一些特定用途的鞋子诸如骑师靴和军靴应运而生。骑师靴可以保护骑手的安全,而军靴则被视为军队的重要装备,关系到能否支持士兵进行长时间的行军作战。
由于社会风尚的快速更迭,时尚中心频繁在欧美各国易位。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和制鞋技术的革新,学徒制逐渐消亡。制鞋业的蓬勃发展让商人们意识到了品牌和宣传的重要性。有这样一则关于商业的轶事:国会议员对于制鞋业的祝福语是“愿你们被全世界踩在脚下”。与此同时,工厂机械化的迫近也令手工制作鞋匠们感受到了失业的威胁。因为品牌意识的提升,一些有才华的鞋匠开始宣传自己的手艺,从而诞生了首批鞋子设计师。近现代则深受流行文化和明星代言的影响。时间来到20世纪,匡威和科迪斯等大型公司依次成立,运动鞋受到全民热捧。一款由明星代言的鞋子往往迅速成为热销款,令人们争相抢购。
伴随20世纪而来的还有两次惨烈的世界战争。战时的物资短缺令人们对鞋子的耐穿性十分看重,一些厂商也采取了剑走偏锋的方式,使用新材料制作鞋子。二战期间一度实行配给制,每人每年只能领到限量的鞋子,一些女士甚至将褐色肉汤涂抹在腿上佯装长筒袜。战争结束后,重建和恢复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时尚流行也开始重归正轨。摇滚乐、嬉皮士、朋克精神,战后的年轻一代以一种反叛不羁的形式引领着时代风尚,鞋子的款式也变得琳琅满目,设计师们甚至将鞋子打造成了如雕塑般令人惊叹的艺术品。
人们迷恋时髦美丽的鞋子,迷恋紧跟潮流的新鲜感,迷恋汪洋恣肆的创意。这部诞生于脚下的历史,属于行走的历史,也将随着人类的发展走向更加灿烂的明天。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