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可能只有《红楼梦》不属于市井小说。这部作品不仅精雕细琢,而且题材也与众不同。市井小说更多依靠说书人传扬,那些在茶馆、酒馆里坐着的大老爷们儿当然更喜欢类似其他三部作品中的题材(比如神魔鬼怪或打打杀杀)。正因为如此,《红楼梦》形成了红学的研究。
而《三国演义》依靠宏大的历史事件和脉络,仅仅将这些人物和故事讲述出来就已经是一部巨大的作品。事实上,《三国演义》只在关键时刻如赵子龙孤身救主等少数重要场景中注重细节。在许多地方,我确实感到一种“哎呀,时间不够了,后面还有很多角色等着登场,随便交代一下就好”的感觉。
正因为是四大名著,所以我对内容了解有限。但正如所说,了解往往是误解。比如,我印象中,董卓和曹操在许多方面差不多,张飞和关羽也很相似。
在冷兵器时代(在某种程度上,非常类似于霍布斯所描述的每个人对每个人的战争状态),武将是一种天赋型职业。如果一个人生来勇猛魁梧凶悍,那么他就能够过得不错,有饭吃。这有点类似于现在个子高了可能适合打篮球。因此董卓有可能成为截镇国之宝的那种人。董卓和吕布一样,都是纯粹有天赋但没脑子和人性的选手。而他与曹操完全不同。在诸葛亮出现之前,全书中唯一的聪明人有三个(另外两个是刘备和陈宫)。曹操整个人身上最大的败笔恐怕就是屠城了。
说到陈宫,早年曹操杀死了吕伯奢一家,给陈宫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导致他以后的一生都在努力治愈曹操给他带来的伤害,甚至死心塌地跟着吕布这个傻瓜。陈宫虽然聪明,但偏偏看不到大家都能看到的吕布是个不义之人,曹操有责任担当这件事。
典韦恐怕是这本书中死得最没有意义的人,为了曹操而战死于他人的妻子。
而诸葛亮的智慧已经达到了神话的程度。在诸葛亮出现之前,人物之间进行了一系列聪明人之间的智斗。在诸葛亮出场之后,人物迅速被刻画成了固定的形象,陈宫已经去世,刘备担任仁人,诸葛亮负责智慧,曹操则负责怀疑。各种关于诸葛亮的后遗症成为戏剧效果,特别是孔明刚出场时。
谈到周瑜,他的死因是被箭射伤加上劳累,最后无法坚持下去,与孙策的死原因相似。就像孙策之死一样,作者加入了被于吉所杀的情节,周瑜的死则加入了诸葛亮的戏份。某种意义上说,描写周瑜的悲壮更像是为了使那句“既生瑜何生亮”有更大的戏剧效果。只要金句效果达到了,周瑜表里如何并不重要。
读到后面,看到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赵云如今被称为“老将军”,不禁感到有些感伤。时光飞逝,对于读者来说,一两个月已经是一个人物的一生。司马懿出场后,诸葛亮终于遇到了一个可以匹敌的对手。可惜的是此时,六出祁山的孔明和力竭的精力让我已经很难再欣赏到棋逢对手的情节了。如果没有姜维的出现,《三国演义》可能提前十回结束,如果诸葛亮去世更早,可能提前二十回结束。我在微信读书上看到的一条评论大致是这样的:刘备总是说大汉,诸葛亮总是说先帝,姜维总是说丞相。这是对他们鞠躬尽瘁的最好解释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