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脑海中想到:我要用刀刺进一个随机路人的身体,看他流血痛苦的样子。你会对自己的想法有什么样的态度?
“荒谬”是这样一种感觉,你觉得错了,但这个想法出现在那里。而生命和人的思考和存在...所有的一切本身何尝不是如此。洪水带走一个村子的收获,女人把丈夫当成叛军误杀,看起来道貌岸然的亲人却想抚摸孩子的身体...面对这些创伤的时候未免有一些不真实感,自己的主体从中抽离,成为一个事实的叙述者。所以“荒谬”也同时是这样一种感觉:
在日复一日被生活的荒唐和荒芜割礼之后,拒绝配合。
加缪写的《局外人》实际上是对《西西弗神话》的论点延伸,将对荒诞这一概念的论述放在一个寓言里。但是《局外人》不同于其他的论著,不止具有哲学的思辨性,还有作者淡薄却有力的文学描写(时常被认为是枯燥)。细微之处竟爆发出人性最原始的激情,正如西西弗对着滚落下石头的命运心中存在的幸福。
“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有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我以这种方式生活过,我也可能以另外一种方式生活。我干过这,没有干过那,我做过这样的事,而没有做过那样的事。而以后呢似乎我过去一直等待的就是这一分钟,就是我也许会被判无罪的黎明。”
否定之否定
之所以要提到黑格尔也是因为存在主义的来源基本上是来自黑格尔或者康德的理论。看到默尔索的生活方式,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逻辑学》中提到的,大家熟知的“否定之否定”。
简单来说,事物的外在是一种映象,它来到你的视野里,这是最初的,直接的;
a=a,而不是a=a+
而反思是建立在本质上的一种否定;
a≠a,而不是a=a-
而最后,反思回归到映象本身中去,是向事物本身那种“未规定”的状态靠近的一种动态过程。
a=a
辩证法改造了过去形式逻辑的核心“同一律”,使逻辑的过程不是一种绝对的实证,而是尽量还原的,对物自体的客观态度。
默尔索
默尔索对生活的态度有趣就有趣在,他的感受基本是一种对映象的回归,不加批判,驱动生活前进的是现象的流淌。根据细腻的观察细节和形象的联想内容,我们可以判断出默尔索是一个感受较为敏锐的人,只是出于他自己的人生信条(或许是“无”的人生信条)使用了一种像置身事外之人的方法论。
《局外人》的第一部分基本都在阐述默尔索对待世界的方法,且生动的想法几乎可以让读者直接“看到”当时的情境。
“街灯突然一齐亮了,使得在夜空中初升的星星黯然失色。”
整个第一部分很难让读者理解默尔索的动机。不得不说这部分的描写注重于这种“现象”而具体如何留给了读者去想象。我的想法是,默尔索从人生中的某一刻开始,察觉到生命日复一日的枯燥,以及死亡一定会到来的必然性。这种现象压抑了他的原始激情,丧失了一部分主体性,使他成为一个在“活在他人的驱动下”和“活在自己的意愿下”中间挣扎的人。日常生活和入狱后的牢笼也并没有什么区别,行动与否结局都不会改变,于是选择停在“能不做的尽量不做,必须做的早点做完”这个区间的位置,用绝对的理性去对抗世俗的可笑,通过满足仅有的感官欲望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激情。
但是人是没办法维持在这种最低限度的。默尔索的这种极端方法最终也反馈在了他身体对自己的反抗上,“身体”化为荒谬的物自体本身。感觉阳光晃在眼睛上就忍不住躁动和慌张,由着身体做出了杀人的举动,那多出来的几枪可能本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本能反应。
可以说默尔索在开枪杀人的那一刻就是杀死了自己,是一种自杀动作。那种过于完美的理性生活方式就像一把刀一样,不断磨损了他对自己生命的需求,以至于身体动不动反抗;而整场审判更是一种逐渐杀死的过程。
局外人的故事整体基本就是一种现象。一种“现代人在命运中的无意义漂泊”就像身在家乡却如异客的一种虚无感。默尔索从感觉"没有能力"对自己的生活或他所生活的世界有所作为的这种状态,从第一章维持到了宣布斩首的那一刻,他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掌握着自己的一切,想到:
“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