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利安的《大象无形》一书通过比较中西方哲学思想,对中国绘画进行了独特阐释,开创了中国艺术研究领域的新方向。书中的副标题“或论绘画之非客体”显示出朱利安对中国艺术有着独到的理解。在他看来,中国思想不仅摒弃了主体性,也摒弃了客体性,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将这些对立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朱利安对于“去主体化”和“去客体化”操作的理解非常准确,将其与山水画创作中中国哲学最亲密的部分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哲学中,“道”和“气”被定义为万物的本源,“道”是无形的抽象本源,在具体的“气”中体现出来。虽然“道”似乎比“气”更重要,但它们并不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管子》中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渊,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气”既是与“道”同体的存在,也流动于五谷、列星和圣人之间,赋予它们具体的形态。所以在自然界和观察者之间不存在主客的界限,而是统一于“气”流变生成过程,形成了“非主体”和“非客体”山水美学的基础。与西方形而上学不同,中国哲学强调的是一体两面之间不断转化的动态过程。
朱利安认为,在中国,画家和诗人并不着重描绘清晰和连续的特征,而是将事物描绘在“有”和“无”的状态中,使其既存在又不存在,既在场又缺席,半明半暗,既晴朗又阴沉。然而,朱利安的论述存在一个问题。他所描述的风格适用于南派山水画等朦胧风格的作品,但中国画史中仍存在大量精细描绘山川景物和人物活动的作品,这时“既存在又缺席”的话语就不再适用。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们需要将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纳入对山水画的思考。在当代语境中,“天人合一”代表了古人的精神追求。然而,在古代历史中,“天人合一”并不是普遍概念。庄子曾指出:“天与人不相胜”,“天”是超越人类的绝对存在,在世人中只有最高统治者才能与之直接交流。从天人关系角度审视中国画的艺术语言,水墨山水中的朦胧和暗淡意味着人与天之间“不相胜”的状态,有限的人无法准确掌握天之规律。而受宫廷支持的青绿山水的写实风格则意味着天子对天之奥秘的了解,山河万象必须以巨细无遗、准确地显现。
拉图尔曾说过,我们并非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而是在多个平行星球上生活。朱利安在《大象无形》中描绘的山水画世界是道家思想所生的自然形象。尽管这个形象已经很壮阔,但我们还需认识到,在道家宇宙自然之外,还存在着帝王的自然、僧侣的自然、俗世的自然等等。如何将古代世界中不同的“自然”与拉图尔所定义的星球相对接,无疑是更重要的理论工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