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让人读来憋闷不已、如鲠在喉的历史,粗读下来有三点感受颇深:
1. 在封建世袭制血统大于才干的君主选任背景下,承平日久的盛世之极出现后,由于君主责任心与能力的不可控,衰败与灭亡似乎是必然走向。宋徽宗或许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学家和收藏家,但却从来不是一位出色的皇帝,一心守成、毫无见地,和平时期尚且可以蒙混过关,战时则捉襟见肘,注定败局;宋钦宗则是能力不足而不自知,靠着初生牛犊的自以为是挥霍河山。而这样的盛世困境,同样在五十年后出现在了曾经盛极一时、具有强大冲击力的金国,在充分吸收了汉文化,由游牧民族转变为农耕民族后,贪图安逸的躺平心态激发了无尽的内斗,也让这个民族迅速衰老。
2. 百姓和帝王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强权之下从众的被迫服从,在当时皇帝就是天的时代,两世皇帝都被敌国掳去按理应是一件悲痛欲绝的事情,但百姓的悲痛可能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分给帝王家,绝大部分还是伤心自己的未来可能无枝可依。即使是在宋朝几代君王都如此宽容待民的时代,他们的宽容也没换来多少百姓的同情,反而换来的是百姓毫无顾忌、变本加厉的嘲讽和羞辱。那么再反过来说,皇帝心中到底百姓又是什么位置,满口不离黎民苍生或许更多的只是封建时期自始至终的盛大表演,皇帝到底是否真的知道民间疾苦,在割地求和、允许金兵掳掠时,除了担心自己被百姓谩骂,是否有一刻真的忧心过子民的死活。
3. 女人与奸臣对于当时的社会似乎是同等作用。在男权主义社会男人无力护国的情况下,被迫受辱的女人替无能的男人承担骂名,士大夫阶层以贬损女人失节来掩盖男人无能导致山河破碎、家国尽毁的民族性尴尬,“存天理、灭人欲”甚至成了当时的道德主流。而奸臣也成了屡战屡败的罪魁祸首,似乎在说如果没有奸臣作祟,大宋本能保全。实在是荒谬可笑。
一代盛世仅用了三年就彻底沉寂了,这总能让人联想到如今太平盛世,不禁如坐针毡、不寒而栗。从历史中明得失,知进退,应时刻居安思危,不得抱残守缺、盲目自大。
最后引用作者在后记中的一段话:“从盛世到灭亡只用三年,这一时代境况让我有一种去一探究竟的冲动。它提醒我们居安思危,在任何时候,危机和盛世只差一步而已。和平并不是一种必然,它要求我们怀着谦卑的心态去看待世界,学习世界所长的同时,避免自大与狂傲。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意识地避免战争,谦卑不是错,错判了形势才是最可怕的,因为任何形势都是环环相扣的,一旦迈出了第一步,不仅无法回头,而且也无法把握未来的走向了。
由于研究战争和财政,我也知道战争对于中国社会的破坏性。一旦战争出现,引起的财政失衡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分崩离析。如今,中国的民族自尊心正处于一个爆发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更需要我们随时警醒。”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