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排放核污水进太平洋之际,读完米兰昆德拉先生的这本旷世之作,有些唏嘘,同时也产生了微弱的共情: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太空,明天不复。
这本书与其说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倒不如说是“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米兰昆德拉先生一直在探索存在,考量不同选择的可能性,在轻与重这对辩证关系中试错权衡。
“生命之轻”,在我看来,是小写的牧歌,是脱离了集体的独立人格,是孤独,是自由(抑或是放荡),书中的萨比娜和托马斯都是这类人物,穷其一生,都在追求这一理想,不同的是,萨比娜更加极致,而托马斯最终妥协(变弱)。为什么生命之轻不能承受,于我而言,更像是生活缺了落脚点和压舱石,人漂浮在半空中,没有归宿,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像萨比娜看见别家灯火通明时泪眼朦胧,托马斯在特蕾莎回到布拉格后胃部疼痛。
与此相反,“生命之重”更像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当然也得因人而异)。当医生是托马斯内心的渴望,他把救人于水火看得很重,而把肉体的快感看得很轻,在他住到乡下后,没有“职业病”的他却在牧歌式重复的“生活之重”里找到了幸福;追求灵肉统一,视爱情为生命之重的特蕾莎也于此获得了解脱。
回到日本排放核污水的话题,我能清楚地发现,其政府一意孤行的行动,正好比“生命之轻”,将后果抛给全人类抵牾,又恰似“生命之重”,不可承受。在此书中,昆德拉先生还有一个十分深刻的观点——刻奇(抑或是媚俗)。日本人正是这样,把受众的心理体验(解释核污水无毒无害)压缩在了一个狭隘、浅薄的表层空间,使受众失去思想的震撼和心灵的深度,远离了崇高和责任的同时,让媚俗成了生命之重,让死亡多了一道虚无的屏障。
在宏大的宇宙中,在选择和机会并存的时代里,当我们思考存在的意义时,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是现实这个感性的世界,而不是去指望什么不存在的天国或灵魂的转世(即彼岸的“上帝之国”);只需要关注生存的瞬间,因为真正存在的只有当下这一个瞬间,任何一个瞬间都已经寄托了所有的过去与所有的未来。所以,活在当下,执着人生,承担责任,我们方可幸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