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读来实在酣畅淋漓,通俗易懂的同时几乎没有一句废话。能够迅速汲取其中的要点,读完确实有“涨了知识”的感受。唯一的不足在于作者字里行间流出潜在的欧陆语系优于汉语语系的优越感。当然也可能是我对作者吐槽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不合理性进行了过度解读。但毕竟文中多次用感叹的句式表述“这是多么荒唐”、“非常不合理”、“很糟糕了”、“全盘错误”等说法,读来还是令人极不舒服。
第一章引言开宗明义的一段论述可谓经典:“有一句名言说,你每学会一种语言,就多掌握了一种思路。这话很对。它不仅考虑到因此而打开了该语言的文学、思想和美学的新领域——这毕竟可以通过好的翻译来获得——而且首要的是,你的思想被迫离开了母语为你造就的熟悉轨道,从而把你自己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准。你会认识到,基本相同的思想可以用差异很大的方式来体现,可以用与你所习惯的母语完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语言学的意义可见一斑。同时作者也直接给汉语定性:汉语是典型的孤立语和缺少屈折的语言。
第二章文字介绍了字形演变的四个阶段,分别是简单的象形字——会意的合体字——语音假借字——改良的语音假借(形声合体字)。简单的象形字造成识别和学习的困难,因汉语的几近改造和简化,日渐脱离象形的原始形态,若非母语为汉语者,则难以记忆主要表现为象形字的传统含义与合体字创新构造性之间的矛盾,典型的例子是侈,部首涉及人而创新式地增加单人旁,另一半还保留多的古音,造成了极其例外的特殊现象;而假借字的形成确实是语言进化的“歧路”,一字有多个完全不同的含义,且未被固定,部分含义后续又独立形成字,导致难以判断句中哪个字被借代,借代的又是哪个字,由此造就了训诂学。
第三章音韵意义最为重要,因为汉字传承的一贯性,大部分汉字通过实体呈现的形式而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但剩下一部分则需要通过实体无法体验的音韵进行解释,未来历史和语言的进步也需要在音韵中找出路径。从邻近语言(藏语、泰语、日语等语言)和方言(粤语等)中可以推断出中古中国的汉字并非一开始就是单音节词,很多字都为双音节词,最常见的为~k和~g,但在进化的过程中尾音全部丢失,形成目前汉语的音韵。这种进化导致后人会错意的情况时常出现,因为后人依据完全错误的发音进行假借字的推演,只会得完全相悖的结论。
第四章语法与第三章音韵同理,古汉语最初也具有一定的屈折性和固定的语法,如吾、汝作主语而我、尔作宾语,“格”的概念在古汉语中可以找到踪迹,但在进化过程中相关语法也全部丢失。但作者其中的一个说法似有疑窦,作者忽略了字的本源意思和衍生意思,词的词性一开始也已经确定,只不过在个别情形下用作其他词性而已,但作者似乎将其等量齐观,强调多种意思的同地位性,想必是有待商榷的。
第五章训诂应当是作者最得意的部分,归功于作者在音韵部分的造诣,因而能够较为准确地回溯出古汉语的正确读音,这也为过往训诂的纠偏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支持。汉语的精妙想必就在于训诂,诚如作者所言,零碎汉语是无法提供有效准确的信息的,必然需要通过大量阅读以及结合上下文,方能理解其中含义。汉语意义的多重性、汉语语言的简练性以及汉语句式前后的照应性,都给文献中汉字具体含义的解读创造出无限空间和无限可能,值得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为之努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