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皆为人生之苦。爱不重则不会有生命的纠葛,心不一则不会有成佛的净土。只有心境平静统一,才能超越苦难,处处亦有莲花盛开。《希达多》于1919年创作,当时作者生活境况极其艰难,他的三个儿子都需要被收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生活十分辛苦,精神受到了巨大的创伤。黑塞非常关注人类生活和心灵。因此,他创作了这部关于个人成长的作品。面对苦难,人类如何超越?因为黑塞非常喜欢东方文化,所以他写出了佛陀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黑塞如何批判时弊,如何发展自己已有的思想,这些都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部作品的主要特点是使用了心理分析,即既非现实主义也非浪漫主义,同时又具备寓言的性质,隐喻简单而深入人心。小说的语言非常诗意,清新雅致。将佛陀分为悉达多和乔达摩两个人,讲述了佛陀追求自我平静的过程。这也符合了佛教中合二为一,一分为二的理论。描述苦难以及战胜苦难还有托尔斯泰的《死屋手记》。由于各种原因,被囚禁在监狱中的人坚守信仰的同时,保持内心的纯洁。虔诚信奉宗教的老人赢得了全监狱中的人尊重,没有任何人欺负他;朴实好学的年轻人始终捍卫自己的尊严......这些人无疑是自我的勇者。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一直保持本心,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这一点足以赋予他们足够的力量,以对抗世间的一切苦难。《悉达多》更为详细地描述了佛陀战胜苦难的过程,对所有众生都具有借鉴意义。如果你对自己的某个人生阶段感到不满意,可以翻开这本书好好阅读一下。
悉达多是一个婆罗门贵族,小时候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神学、数学、哲学都有深入研究。尽管他知识渊博,但仍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即使与佛陀见面后也没有改变。告别佛陀后,他勇敢地走上尘世生活的道路,经历恋爱、结婚、经商、生子等。他认为,知识只是纸上谈兵,只有身体力行才能真正理解。通过在尘世的修行,他最终找到了内心之河,过上宁静平静的生活,超脱尘俗。巴菲特说过,如果一种思想在这世界上无人能够反驳,那才是属于你的。你读了那么多书,但有没有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呢?看看佛陀,为了追求内心的平静,他自我制造了那些困难。从书本中得来的思想,如果没有经过实践检验,是无法深刻理解的。我们读了很多书,就像填鸭式地前进,脑中填满了别人的思想。如果对这些思想没有深刻的体会,它们对我们自身的改变作用就不大。很多人为什么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过得不好,原因就是这些思想都是别人的思想,对我们自己的体验没有深刻的作用。
冥想、苦行和辟谷都是佛教修行的方式,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