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时,能够感受到尽管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小说,但它表现了尚文的风尚,强调智慧的力量和智谋的重要性。罗贯中在小说中带有浓厚的儒家色彩。然而,后来的尚文习俗和书生气的发挥既有利也有弊,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对其进行了反思。沈从文特意写湘西的匪气来证明湘西并非缺乏血性。那么,尚文与尚武的较量乃至最后其一占据上风是在何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又有哪些关键细节和关键人物对此产生了影响?
谢伟杰教授的《东汉的崩溃:西北边陲与帝国之缘边》这本书专门解答了这个问题。与以往关于两汉的研究主要侧重西汉不同,本书深入研究了东汉西北凉州一带形成的尚武传统,分析了其原因,并阐述了西北地区的自然及行政地理原因,其中包括迁徙民众充实边境和西北的军事精英的列举,这些都提到了西北的尚武习俗和地域原因形成的民众风气。西北的军事人才被尚文的朝廷和尚文的东部豪强势力排挤,整个西北边疆都被边缘化。
关于东汉究竟是因何而亡,有人认为亡于宦官、外戚专权,有人认为亡于军阀混战,有人认为亡于君主缺乏对朝廷的控制力。讨论这个问题,三国迷们可能都有各自的观点。然而,《东汉的崩溃》这本书采取了区域视角,专注于西北边陲对帝国中心的影响。它探讨了帝国中心东部士大夫所倡导的文德与西北边疆地区军事化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以及这种对东汉王朝的衰亡产生了何种影响。通过个案研究,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与帝国政府区域文化和价值观不同的地区与帝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当帝国想要发展壮大时,像汉武大帝那样东突西突时,西北地区就变得非常重要,它的尚武风尚也逐渐形成。然而,当时间进展到东汉时,它逐渐被边缘化,无论是从地理上还是政治文化上都如此。在西北,人们看不到仕进的机会,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区域文化以及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使得西北成为具有自身特点的存在,对王朝政策持有异议。一旦朝廷失去了对西北地区的绝对控制,这股力量就会迸发出来。比如董卓屠洛阳,这也让各地方势力借此理由组织起来,使东汉王朝四分五裂,走向灭亡。
“区域文化与认同在中国历史上,尤其是在帝国形成和解体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本书选择的研究角度细致入微,论证充分,参考文献、索引、注释等的完备显示出作者治学的严谨。引论部分类似文献综述,让我读得非常激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说“当其欣于所,欲暂得于己,怏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可能就是形容这种沉浸在学术之中无法自拔的境界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