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书是世界银行学术会议的讨论文集。在西方学术界,大型学术会议整理成稿出书是惯例。但也因此这本书非常不适合经济学圈外的人士阅读。如果是抱着了解一下世界经济形势的想法来的读者趁早转身走人,里面各种经济学术语(内生性、模型稳定性、DSGE模型等等)将读起来宛如天书。
这本文集最有纪念意义的是它收录了一代大师Kenneth Arrow (阿罗)生前最后的文稿,但很遗憾由于大师的突然去世,该文并未完成,Arrow的几个有趣的观点也尚未展开。例如,关于生产的时间要素还有预期的周期性变化,文章都只是点到而已,实在遗憾。
第二篇Amartya Sen (森)的文章译成中文后读起来十分拗口。以前读过Sen的英文原作(包括他和Martha Nussbaum关于capabilities approach的合作)都没有这种感觉。社会选择理论在中国经济学圈内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少有人涉及,所以此文对国内学人估计目前帮助也不大。
第三篇Joseph Stiglitz的文章相对写得流畅很多,但基本上是信息经济学的综述。信息经济学在学术界的影响力很大,但在政策圈内的影响则很小,这是一大遗憾。总之,由于信息问题,绝大多数市场其实都是无效的,按照新古典范式思考经济政策问题会有很大纰漏。从前经济学家思考的原点都是完美竞争性市场(perfectly competitivemarket),是一大错误。以后应当以存在信息问题的寡头 (oligopoly)或者垄断性竞争市场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为基本模型。顺便吐槽一下狂妄自大的张五常:当年张指责Stiglitz盗窃他的成果拿了诺奖,太过于往自己脸上贴金。Stiglitz虽然对佃农合同的分析和张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但Stiglitz举一反三接着攻下了有效工资、不完美合约等诸多难题,岂是张可以碰瓷的。
第四篇和第五篇涉及国际宏观经济学,本人了解不多,无法评论。唯独Guillemo Calvo提到的一个点印象深刻,就是货币宽松经常无法增加流动性。2023年的中国正是一个极佳的证据。
第六篇讲熊彼特发展模型,新意不大,因为在Romer增长模型出现后熊彼特的论点就已经复活了。文章有一个观点值得商榷,即今日全球收入不平等的问题是创新导致的。创新者获得了高额的收入,但因为创新有利于增加,因此这种不平等无关紧要。但其实全球不平等的原因远远不止如此简单:全球化导致了资本收益增速超过劳动收益、政治腐败和寻租、大型平台经济巨大的信息优势等或许是更大的原因。
第八篇和第九篇在个人看来最有意义,因为经济学今天的困局本质上出现在最基本的假设上。Sunstein介绍行为经济学的文章非常流畅,毕竟法学家出身,不像经济学家已经忘了怎么写自然语言了 (笑),说明人因为今天欧美社会很多问题都是出于“不应干涉他人偏好”的错误想法,弄出了诸如毒品泛滥一类的不良后果。但Sunstein也正确地指出社会本身的议程不同会导致行为经济学的应用方式不同。助推只适用于自由主义社会,而在其他社会里(例如干预反倒是过多的儒家和伊斯兰社会)必须采用别的做法。Alger和Weibull的文章则继续将对理性人假设的怀疑拓展到社群层面。不同社群发展出了不同的道德规范,导致其中的个人偏好也会变化。这方面的研究以后必然要与其他社会科学结合去推进。
总体来看,这本书适合经济学圈内人士去了解今日的前沿研究。本人觉得通读的意义不大,毕竟作者们更严谨的论文可以轻易在期刊或者Google学术上找到。此书作为文献索引的意义更大一些。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