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着无聊,一下午就将这本《留得十年》看完了。很多时候,看一本书几次也没看完,最后索性就尘封书柜的某个角落了。这说明没有缘分,何必勉强呢?
喜欢看游记类的书,但这本书比起那些只是浅浅的浮光掠影好太多了。十年生活只是生活在德国的一个小城市哥廷根,经过了完整的二战,这种体验是极其难得的。
尤其难得的是,作者是懂十二门外语国宝级大师,梵文学博士毕业,最厉害的还懂吐火罗文。全世界懂这门语言的人也是屈指可数了。
在作者笔下,德国这个小城环境优美,大致类似于大学城。笔下的人德国人都比较有素质,也很质朴,为人和善。无论是他的房东还是他的老师,几乎每个人都待他很好。虽然生活在高涨的纳粹民族主义时期,当地居民并没有表现太多的政治热情。无论是节节胜利的日子,还是被轰炸被占领的日子,这些普通居民和全世界的不明真相的群众一样被动跟随、麻木、配合,勿谈国事。作者也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他痛恨和不喜欢纳粹的那一套,但他并没有明显表现出来。寄人篱下必需低调,他没有从事那些蓝衣类的活动,他只是一个学者,安安静静的搞研究。当英美同盟军进驻德国时,作者利用战胜国的身份,捞了些好处,但他还是不忘记分享给同甘共苦的房东和老师们。国与国的关系是一回事,民与民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另一回事。虽然美英军作为战胜国进驻,但和当地民众相处并不算差。仇恨很多时候是宣传和集体无意识脑冲动,回到个人,并没有那么严重。
不管是现代,还是90年前,留学其实大都是去镀金的意思,回来好找工作,《围城》里也有描述。作者对此也写得很直白,达官贵人的小孩留学纯粹就是混一个文凭,有没有文凭也无所谓。
作者作为穷人家,肯定来读书的,最好搞一个硬的学位,回去好找工作。本来两年的交换生,但遇到抗战,在德国滞留了十年。在学校找了一个汉语助教工作,更主要还是研究自己的学科。最让人敬佩的是,作者和德国学习和科研的态度和气氛,和上班一样,从早上到晚上十点,除了一些必要的生活外,都是学习工作状态。在90年前,一个战乱的时代,这一群人安安静静的做着,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都看起来没有经济价值的研究,如印度史、梵文等。国家为这些提供了工资,丰富的研究资料,当时的东方文化的藏书已经多得叹为观止了。这也说明优秀的民族一定不是随随便便能优秀的。在这样一个国家,诞生了多少大家,包括现今的马克思、哲学家黑格尔、科学家爱因斯坦,文学家歌德等等。
一个人身在异国他乡十年,几乎没有几个老乡,在国内已经有老婆和小孩。虽然有求学的追求,但他自己认为始终是一个俗人,没有宗教的需求,也没有在政治上追求。他是如何渡过那些漫漫长夜的呢?书中暗示一个帮他打字的邻居女儿,但回忆录中并没有写太多。不过回国后,他和老婆和小孩的关系并不亲密,最后还和儿子反目成仇。也许在某些事情取得比较大的成功时,为了能够完成这些苦学科,我们需要放弃很多世俗的欢愉。否则,比较难。但这是值得回报的。
有时间就记录一下,或者有人喜欢看呢。本人没有去德国,随便找几张配图,有配图看着也不会累。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