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之后被迷之鼓舞到了。周老师的文章可读性很强,上部分更宏观和理论化,连贯逻辑性更强,可以视为上课先教授的语法。下半部分则是关于具体问题的论文合集,每一篇的语气似乎都略有区别,反复可以窥探周老师写作时的一点心情碎片(笑),可以视为上课互动时的练习和案例。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形而上的理论+形而下的实践”的组合,虽然面对的是文字,但仿佛已经坐在课堂,随文思考。
想到本科的指导老师说的,好的论文以论点吸引人。这本书(尤其是下半部分),促使我思考,我自己到底应该如何写论文我到底要写什么样的论文——也许就像是书中在分析王广义时用到的“同一性危机”,但现在作为研究者的我大概还处于“潜伏期”(笑)。周老师的论文与其说理论多么艰深、语言多么“文科黑话”,不如说切入的问题多么巧妙,思考问题的角度多么新奇且全面。在后半部分我一直在想,类似的话题我会意识到这也是值得反思的吗我的反思可以考虑到这么全面和转折么。
关于下半另一个点在于,周老师对于“当代”和“中国”有着密切的关注。也许这就是文化社会学的魅力——一种近距离的、热腾腾的质感。这也同样促使我思考——研究中的fineart又是什么。
(突然想来和一位即将奔赴fdu学社会学的朋友的聊天,她那句话我一直记得:没有自身关切的学术是不值得做的。)
再扯到后面附录的两个访谈稿——恰好是我最近准备提速(且先囫囵吞枣)看理论的时期——而被访谈的学者却提出了更加仔细、多次、缓慢地看,以及,理论不在多在理解及内化(成为你的背景)。又是学到且被鼓舞到咯!
自下而上,再让我回视上半部分(因为实践经验不足,我没办法先高屋建瓴)。这本书看起来散但又高度统一于上部分说的的理论、问题和方法。下半部分周老师用例子证明了,艺术理论确实是居间性的学科。同时,一以贯之也可以洞察到周老师本人的学术脉络及阅读取向(这也是上文提到的——理论阅读内化而成的背景吧)。文化社会学的外在、精神分析的内在、文学理论的基础,艺术理论的各种分门别类的专家,兼以哲学家中的康德、海德格尔,再以韦伯、福柯等大背景铺色……大概好的厨子就是这样做好的一道菜吧!
正好凌晨看完,心中澎湃不能言,大概又回到神庙上篆刻的那句:“认识你自己”,还有另一句口口相传的“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