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热门提问:小时候什么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导致你现在加倍补偿自己?有人回答:小时候父母不给自己买零食,所以长大后拼命吃零食。还有人回答:小时候想要漂亮的裙子但是家里没钱买,所以长大后给自己买了一柜子的裙子。还有人回答:小时候爸妈出去旅游不带我去,长大后我出去旅游也不带他们去。
这些看起来好气又好笑的回答背后隐藏的是一种报复性补偿心理。小时候没有被满足的愿望总有一天需要实现,这样人生才能圆满。然而,物质上的愿望很容易弥补,心理上的愿望如果没有被满足,长大之后便会产生严重后果。
日本心理学大师加藤谛三在新作《松弛感》中写道:自恋是人类天生的基本欲望之一,如果得不到满足便会使人痛苦。没能消除自恋的自恋者,每天都在烦恼,日复一日地被人际关系困扰。
孩子的成长需要无条件的爱与关注,只有这样,他才能健康地长大。自幼得到了爱,他就学会了爱自己从而去爱他人。相反,得不到爱的孩子一生都在补偿自己,用错误的方法去“爱”自己,他们看不到别人,也看不到自己以外的世界,这就是自恋者的根本表现,也是一切情绪困扰的根源。
《松弛感》这本书从自恋者的病态表现开始说起,接着分析了自恋者的形成原因,最后给出了解决方法。书中的亮点很多,尤其以下这三点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1.通常人们认为自恋者都非常爱自己,而且非常自信,其实恰恰相反。自恋者内心“孤独且恐惧”,由于童年时期没有得到关爱,他们长大后便加倍爱护自己内心那个小孩,非常害怕自己受到伤害,有时候别人一句无心的抱怨或者批评,都会令他们痛苦不堪。
2.每个父母都爱孩子,然而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懂得如何去爱孩子。从小没有得到过爱的孩子长大后成为了父母,他们会延续自己父母的养育方式,同样不懂得如何去关爱孩子。自恋型父母内心只有自己,他们会粗暴地干涉孩子,并且误认为这就是关心。他们以为这是正常的亲子关系,并且把这种关系延续下去。
3.容易因为小事发怒,甚至采用暴力解决方式的人通常也是自恋者,比如“路怒症患者”。心理健康的人开车的时候遇到加塞或强行超车也会烦躁,然而很快就会释然。自恋者则不然,他们无法平息自己的愤怒,一路追赶着那辆车、强行别车、或者摇下车窗辱骂对方。家庭暴力或者在公共场所中发生的无端暴力的施暴者也是自恋者,他们发怒往往是因为内心的自恋倾向受到伤害。
看到这里,有些读者会感到恍然大悟,原来那么多心理问题都是源于自恋!这样看来,身边好些人都有自恋倾向,甚至自己也有些许自恋的影子。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自恋者呢?书中给出了8个自恋评判标准:
1.总是琢磨其他人如何看待自己以及自己在他人心中留下来怎样的印象;
2.容易因他人的冷嘲热讽或稍加批评而受伤;
3.只谈论自己;
4.喜欢成为关注的焦点;
5.认为“我很特别”;
6.期望他人帮自己做各种事情;
7.羡慕他人的好运气;
8.在得到自己认为值得的东西之前不会满足。
当然,自恋并不可怕。如果想改变这一切,首先自己要有所觉察,并且承认自己的自恋倾向。自恋者需要明白的是,自己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心理问题,根本原因在于小时候的心理需求没得到满足,这不是自己的错。然而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无法挽回,我们也不能因此去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