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比较琐碎,但并不复杂。一位调查记者用文字记录下了1979年至1996年发生在实际为同一区域、但行政归属上被划分为两地的五起女童失踪案,前四起案件的受害人均已死亡,第五起案件的失踪者至今下落不明。
这位记者名叫清水洁。恕我孤陋寡闻,这的确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但我想以后肯定不会忘记,甚至会记得很清楚。书中列举了他过往所获殊荣,以及本书问世以来受到的各界赞誉。我是站在当下随着作者的视角回溯过去,可对于作者来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他在“那些数不清的当下”一笔一划写成。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么个说法:文字是有力量的。这句话就是我对《足利女童连续失踪事件》的总结概括。虽然凶手仍未被抓获,虽然第五名被害人至今下落不明,虽然在这整件事中一直回避的警方仍未承认当年的失职乃至过错,我还是从清水洁的文字里看到了他的决心,看到他对日本司法制度的信任和期盼。
信任基于过去,期盼指向未来。
“这本书对这群人过于苛刻。然而,我是真的希望他们代表正义的一方,骄傲自信地专注于工作,惩恶扬善。当有一日从岗位上退下时,他们都能问心无愧。报道工作亦是如此。声音再弱,也要倾听,声音再强,也敢质疑。为何报道,报道何事,必须时刻自省。”---P303
比较让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地方都是关于细节的。第一个就是清水洁在调查之初揭露的一个现象:虽然地理位置上两地紧密相连,可由于跨越县界,两地警方要么互相推诿——这是碰上吃力不讨好的案件,要么你争我抢——这是能轻松办理的案件。这与我的惯常认知实在不太一样,虽说我也不信什么邻里一家亲,但这种“正事”面前,难道不应该先解决紧急问题吗?如果这样导致侦查工作停滞不前,实在令人无语。
还有在调查第四起案件时,清水洁与被害人的母亲详谈,提到了当时已被警方抓获并已服刑的“凶手”在闻讯时交代的“作案过程”:骑自行车载着后座上的小女孩去往案发现场。被害人的母亲马上否认,称时年仅4岁的女儿根本不会坐自行车后座,必须是专门的儿童座椅才行。于是我与作者产生了同样的疑惑,如此明显的前后矛盾,警方为什么睁眼说瞎话呢?既然是“凶手”招供的“作案细节”,为何不与受害人家属对证,最基本的你交待一下总是应该的吧。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贯穿全书的一个名词:DNA型。看这本书之前我以为这和DNA一个意思,心想既然DNA型符合,那还有啥可说呢?看完才知道这不是一回事啊。警方通过测试,认为已经达到了“1000人中仅有1.2人重复”的精确度,从而判定菅家是凶手。即便从受害人遗物上提取的凶手DNA与菅家的DNA在检测条带上的区域只是大致相同,处在一个范围内,可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二者位置完全重合。
案件侦破的取证工作必须是100%准确,可这桩桩件件诸多疑点,显然没有引起警方重视。或者说,警方刻意忽略掉这些。
因为他们太急于破案了,同一地区连续发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