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透过一个个人生“树洞”,才能看清时代的“悲欢”。——题记
我们都曾游览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景观,也被“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态度所折服。我们有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苦闷,却又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勉励中继续前行。我们不见得能准确说出这些诗句背后的人的形象,但一定能喊出他的名字——李白!
1937年,甫从清华哲学系毕业的李长之正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着迷。他用哲学家的分析思维写下《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又在14年后写下《李白》,二者合为一体,正是今天我们所能读到的《李白传》(浙江文艺出版社)。
书本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刻画李白的形象。客观地看李白,就要将之放在唐朝由盛至衰的时代中介绍,以“求道”之心和“求仕”之梦诠释他“矛盾”、悲苦同时又狂放的一生;主观地看李白,就要通过作品走进这位“谪仙人”的内心世界,从诗作内容和风格反推他的性格与命数。也许是过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在阅读时,我对描写李白人生经历的内容更感兴趣。也是在这一部分内容中,我终于读懂了李白隐而不发的“愁”。
李白25岁以前,在四川深山里生活,比起复杂的社交,他更爱他与自然万物心灵相通的神交。这也是他出蜀后处处受人排挤、官场上时时与人疏离的原因。不仅如此,因为这股子清冷气质,他更是被“忘年交”贺知章称为“谪仙人”。一个并非从森严家规中成长起来的人,也断不会为了世俗里的阿谀奉承折腰,这就更使得李白有着同时代的诗人所没有的狂傲气质。也难怪他会瞧不起奴颜婢膝的高力士,用脱靴一事加以嘲讽。然太过磊落有时便是一种“负累”。一方面,地方官员看不得李白的傲气,不仅不重用他,还时时驱赶他。另一方面,在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后服务翰林院的三年,李白又因看不惯钟鼎之流奢靡的生活作风而故意买醉,终被玄宗借口醉酒误事逐出长安。这一桩桩一件件“无厘头”的事情背后,实则是“盛唐”突显颓废之势的开端。
李白求仕期间,恰值唐玄宗统治阶段中后期。此时,被“沉香亭北倚栏杆,常得君王带笑看”的杨妃迷了眼的玄宗根本看不到江山社稷的动摇。而以杨妃兄长杨国忠为首的贪官污吏甚至不顾长安城缺人少粮的现状,假以施粮为借口将壮丁绑赴前线攻打云南,致使二十万兵力覆没,军队折戟沉沙。见此,李白算是看透了权贵的荒唐,反而愿在书卷中找快乐——“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可这样自欺欺人的生活非他所愿,于是在长安谋事了三年后,他又离开了曾心向往之的职场。此后,唐玄宗治理下的唐朝历经安禄山叛变、二帝西逃、杨妃被绞杀等事,再难恢复盛世之景,更别说要看重李白这样未曾得到重用的人。随着玄宗十六子永王璘被刚登基的哥哥唐肃宗追杀而亡,曾受邀追随的李白也因故入狱。虽说李白在妻子的帮助下得以脱困,却又在次年被记仇的唐肃宗再次以牵涉永王璘事件为由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一带)。
李白的人生是诗意的一生,也是失意的一生。对他只有浅浅了解的人夸他风流、浪漫,熟知他的朋友才懂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长之先生在评价李白时曾说:“他仿佛很超然,像带我们远离人世,但又马上让我们接触现实,悲愤地关切到人民的灾难。”我们似乎在诗中看到了一个捉摸不透的李白,可复杂的真的是人的经历与心态吗我想,真正引发诗兴的是时代的复杂。没有盛唐的繁华和晚期的堕落相对比,没有李白的豪情壮志与怀才不遇相对比,就不会有“黄河之水天上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