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第二卷的时间跨越了1898年秋至1903年夏,这是他从25岁到30岁的第一阶段流亡时期,也是他开阔视野、独立思考、思想转变和自我成长的关键阶段。相比第一卷中的梁启超不够清晰、更多跟随的性质,这卷中的梁启超开始形成自己的体系,尽管过程中还有矛盾和模糊,但往前跃进至现代的分界明显可见。
在六君子事件后,康有为和梁启超虽然得到了日本政府的保护,却无法回到家园,被迫流亡。康梁在日本创办报馆、办报纸、发表言论、设立保皇会,最初将国家前途寄托于光绪皇帝的安危和复兴,认为只要不背离保皇保教就是正当的维新改革者,与其他激进派别区分开来,获得一种独特的优越感。由于极力维护在位皇帝的文化背景,海外华人也感到前所未有地接近朝廷权力中心,并受到超越个人魅力的欢迎和宠爱。此外,通过清廷巨额悬赏(1.5万磅)所带来的反脆弱性效应,让梁启超以政府的追捕和迫害而闻名于世,似乎他想要平凡无名都不可能,反而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新星。
这种转变可能与国际视野的开拓、西方文献的阅读、个人经历的变化、内心世界的重建等多种因素有关:注意力从维新改革仅依赖于某个权力人物转向全体国民的启蒙;从君主转移到普通国民;从对朝廷内部纷争的揣测转向思想和学术建设;即从权力革命转向知识革命。他从儒学中解脱出来,重视西方学问,也是一种学生脱离老师逆向毕业的体现。他最擅长并最熟练地参与实践的方式是写作,受到众多读书人青睐,这是因为文以载道是每个读书人的理想,尽管他仍然因缺乏实际行动而感到焦虑和苦闷,但这也是实实在在且具有震撼力的成绩,值得被记录在史册。
第二卷后段的九个月美洲之行路径上,通过华人坚定的信念、热情和对祖国的关切情绪,梁启超不断访问已经存在的保皇团体并促成了新的保皇会的成立。尽管皇帝在此只是象征,但却是不可或缺的寄托,这也是梁启超拓展边界的旅程。在书中穿插了华人社群的历史、当地的历史以及华人所遭受的排斥和压迫,作者在其中带领读者扩展自己的视野。通过这一路经历,可以感受到海外华人似乎比国内的劳苦大众更期待中国的强盛(可能是因为视角不同),毕竟他们的视野更广、冲击力更大,他们在各种艰难中生存下来的坚韧也会让他们对祖国的未来保持着不灭的信心和坚持。各地华人商业力量是梁启超旅行的一种保障,也许只要给他们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他们就会把内心的热情付诸实践。美洲之行让梁启超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与现代文明的脱节,如摩天大楼的壮观、大学的卓越、各种学科的繁多以及太平洋电缆的铺设等等,这种改变势必变得更加迫切。
相较于第一卷,第二卷确实更易读,梁启超的个性仍然不那么鲜明,与第一卷中角色繁多的情况相比,甚至让人怀疑书写的主角是否是梁启超,但至少这卷是用梁启超的轨迹串联起来的故事。到目前为止,书中呈现的仍然是众多精英人物,改革者仍然只是少数中的少数,还没有触及到国内人民的觉醒部分,关于这套书后续卷册的呈现,拭目以待。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