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有很强的社交属性,一开始看到这句话或许没有多少人同意,但在18世纪的欧洲确实是这样的。
“社交性阅读”就是当时大部分人的阅读态度。
阅读不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品味,更大的作用是还可以用来社交,比如说当众演讲、比如说与情人密友书信往来、比如说在聚会中让自己受到瞩目……也正是因为这些社交需求,催生了书籍的形态发展,也促使很多文学形式发生变化。
书籍为了让人便携易拿,被设计成如今的开本大小;文章为了让人方便当众朗诵,被分成段落印刷;诗歌、戏剧中的一些金句传播程度甚至比原著更高,甚至那时的人根本不在意某句话是出自哪本书,只要它看起来很有道理就好了,更有大量证据表明,那时的人大多数不会完整看完一本书。
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读书就是为了社交呀,一个又一个的聚会,大家轮流分段地阅读或分享一本书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聚会的时间很短暂,每个人愿意分享的段落内容又不一样,有时候甚至连顺序都不讲究,阅读一本书的内容基本可以说完全靠“随缘”。
再加上当时书籍的定价还是比较贵的,只有家庭条件较好的人家才有能力购买,有很多书都是部分卷册到处流转,很少有人有条件拥有全部。
但即使这样,书籍依然以一个常规地或者非常规的方式流传到各个人手上,换句话说,大家总有办法搞到自己想要的书!不管是借的换的抄的,拆成小册交换看的还是靠别人读诵的,好书总不会被人遗漏。在书籍流动和传播的同时,一些随之而来的“流行文化”也悄然散开,你或许想不到,那时的人就很流行“书籍周边”了,一些流传度很广的作品中的人物会被绣到布面产品上或者被印刷到某些日用品的外表上,而主角使用的一些物品也会被制作成来成为流行的标志而被人喜爱。Cosplay也不是近代的产物,人们在那时就喜欢模仿书中虚拟的人物,演绎他们喜好的文学作品是他们消遣时间的重要方式。
最后,“十八世纪至今,不变的是寻找阅读书单的乐趣,以及购书本身的乐趣。”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