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一个视频,大意是千万不要穿越到哪个朝代,视频里给出的答案是商朝,因为当时存在大量的活人献祭的情况。相关的记忆还留存在汉字里。
去年我写论文的时候,发现古籍上对“刘”字的注解就是一种杀人方式。该书以一场令人震撼、规模较大的人祭开篇,由此慢慢走进华夏大地上陌生的过去。
01商:陌生的面孔若与其他部族对比,商代、二里头遗址存在活人献祭现象,而在周原、长江流域就无人殉的发现,体现不同社会经济下的迥异思想行为。商虽然野蛮,但也掌握技术。技术在当时何尝不是另一种层面的宗教,在青铜铸造区域里的人殉往往比例更大。本书通过考古研究与部分古书记载还原了商人的早期国家,以及他们的的思维。王的献祭是团结本族民众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王权融合神权的标志,但其间仍有矛盾。书中提及,到了帝乙、帝辛(纣王),对神权、“帝”的畏惧更是泯灭了几分,更多的是王权的绝对至上。然而在宗教性祭祀行为上,人殉不止,本族贵族殒命之事不少,这个曾经团结商族的行为反而因为王权而导致族群内部的割裂。谈谈在这本书中感悟比较深的地方。
首先是感慨文字记录的伟大。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因为龟甲上的刻痕,我们得以触摸那个遥远年代的鲜活脉搏。比如可以从甲骨卜辞中认识一位被称为“子”的贵族王子。他需要上学,完成各类军事训练;岳母管得宽,要占卜问岳母的话要不要听从;通过占卜决定收礼但不帮办事;相马能力不咋样。
02翦商:史诗大业另一处比较精彩的地方是这本书结合《诗经》《易经》等经典读本阐释了周族史诗。史诗反映着部族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塑造英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幻想和神话色彩。通过考古与文本,可以大致了解了周族如何兴起、分化,如何生存以及如何反抗。尤其提到周文王作《易经》是为了推演翦商大业,记录了他所见琐事,包括作为人牲的俘。我第一次了解到《易经》。作为“群经之首”,虽然后世被加上了许多道德谏言,但还原本实面目,它竟是文王的练习簿。热血起来了!周族开始了漫长的“翦商”大业,包括举贤任能、征服方国、军事训练,以及巩固与商人有别的思想内核(商人信仰“上帝”而周人重视“天”),最后牧野一战,会朝清明。
03翦商之后,才有新生最后一处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周武王、周公等人物形象鲜活起来了。如武王“一直活在对商人的恐惧和仇恨之中,但也同时活在对商人宗教理念的痴迷中”,灭商之事让他严重焦虑,经常失眠或噩梦,这也让我们看到从商走到周这一步,在思想上的转型是多么艰巨。“周公的使命就是做这位帝王的心理辅导师”,正所谓“周公解梦”,以“德”的概念化解忧愁。虽然武王无法从商的宗教桎梏中解除,但是周公或许可以找到出路,带领人们走向新生。周公的确是相当不错的政治家,既有周全的生存智慧,又有软硬兼施的能力,处理了灭商之后的遗留事务,包括完全消弭人祭的记忆。关于历史的“减法”或“加法”,可以联系罗新《有所不为的反叛者》和葛兆光《思想史研究课堂讲录》。
书中推论,孔子或许找到了历史的真相。从《易经》中窥探往事的孔子和《1984》中男主温斯顿的身影在某种程度上重合了,他应该十分讶异和惶恐,但也因此,他继承了周公的精神,并发展了周公的事业,以周人贵族社会制度与思想为引领,构成了我们熟悉的儒家思想体系,这也决定了华夏新文明独有的内核与特质。在商的时代,人们制造鬼神,被鬼神主宰拨弄,但又逐渐心有不甘。这已不全然是神话时代,已经具有“文明”的一切要素,虽然这“文明”仍在血污与恐怖中挣扎。商周之变是古老中国的第一次社会转型,周承接商代有益的部分,如他的青铜与马拉战车技术、他的文字,甚至分封制的雏形也是来自商的社会。周的变革最重要的是以文明取代嗜血,拉远人与神的距离,再用谨慎,谦恭,重集体,富于忧患意识等构筑华夏族的样板品格。诸神远行似乎也带走了一切奇伟莫测,由此,华夏新生。神权退场,让中国的文化过于“早熟”;直至战国时代,贵族退场,让中国的政治过于“早熟”,而后,历史的车轮继续转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