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读的余华的作品是《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怎么说呢, 在众多推荐书目中,只有余华的书真正的触动到我。
《第七天》买了一直没有看,下午实在是无聊,终于拆封,几乎没有停顿的,从头到尾连续的看完了这本书。书中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强拆迁"、"生育政策"、医院的所作所为,官僚作风,书中展现出来的情节到现在看来真的很让人愤怒,却又不得不哀叹,同情,饱受折磨的人们。
书中有爱情,有亲情,有错过,有遗憾,有分别,有重逢,几乎是从第二天开始哭,哭到第七天,杨飞和父亲的感情,伍超和刘梅的感情,还有许多朴实真挚的感情,真的太让人动容,看到最开始出现的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原来就是父亲的时候,彻底崩不住了,那一刻恍然大悟,原来在最开始,就已经重逢,七天像是一个圆圈,杨飞离开,寻找父亲;回来,重逢父亲,幼年的记忆,父亲弥留之际时,颤颤巍巍的寻找丢弃儿子的青色石头,也许再找一次,就仿佛从来没有将儿子丢下过。伍超为了给刘梅买墓地,被割肾而死,却又与刘梅错过,这大概是在书里极其遗憾的一个时刻,却圆了刘梅的梦。
还有太多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串联在一起,七天,讲了一个有一个故事,我很惊叹于故事,人物前后的呼应,这种发现、恍然大悟的感受让我感到新奇,激动。之前一直听说过门铃的那段话,在看到那段话的时候,对这本书的印象大概也就停留在那上面,惊叹于作者形象的语言,读到后面才发现,这似乎不值一提。原本想要与朋友分享的,杨飞和李青的感情与故事,也失去了分享的欲望,我更爱其他的情节,甚至因为那段话成为这本书一个巨大的印象表征而生气╰_╯
"我仿佛看见潮水把身穿红色羽绒服的小女孩冲上沙滩,潮水退去之后,她独自搁浅在那边的人世间"
"我怎么觉得死后反而是永生"
"那是什么地方""死无葬身之地"
我不想探讨生与死的界限,只是庆幸,迫于现实分离的家人、爱人,死后在"死无葬身之地"这样美好的乌托邦重聚,他们不必躺在冰冷的墓碑底下,而是在一个陌生的世界,有着熟悉的行为方式,熟悉的人,甚至就连生前凶杀案的两人,也能下棋、吵架、相约陪伴……我才觉得,原来这么美好啊,作者塑造的这么一个新世界,让我感到的想哭。可是,生的人呢,还在现实的人呢,失去父母的小女孩,失去母亲和妻子的女儿和丈夫,他们又是怎样在难言的痛苦中熬过余生,又怎样团聚哭着笑着看完小说,真的久久不能回神。
总觉得是假的,却又期盼着作者写下的是真实的世界,毕竟没有人死去还能回来跟生者描述,所以我情愿相信,我只是喜悦有这样一个世界,它叫"死无葬身之地",收留着一切孤苦伶仃的,不为人知的人,和故事,他们在这里找到归属,找到无数的父母和儿女。
看到别人的书评,批评这本小说,"报纸社会新闻上就能看到的内容,我们为什么要读小说呢"
真的很生气很生气,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读过很多很多的书,难以鉴赏小说的文学价值,社会价值。我只是喜欢,作者将新闻报纸中冷冰冰的文字和故事,通过小说中亲历的人物讲出来,那会让我的情感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地方,我不是向看新闻,看报纸那样,看过去,忘记,忘记那个栏目,那一期,甚至忘记那份报纸的名字,可是小说,只要说起它的名字,我会想起那些故事,我流的眼泪,我的心情,就像是从没有离开过,再次席卷而来,留下印记。我也相信,新闻报纸中也有无法言说的事,不能出现在主流的媒介,却可以出现在作家的笔下,不论有何种形式,总有人能get到它。新闻与报纸中,不会出现一个美好的乌托邦吧这样一个,以不打扰当事人,还可以让我知道,让我了解的书,我如何能不喜欢呢
喜欢《第七天》,与现实相近,却又有着超越现实的美好的东西,生者未能说出口的话,在"死无葬身之地"说出来,被听到,被理解,遗憾突然就少了很多很多。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