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看完了《山海经》这本书,本来晚上想用手机打字保存,结果睡着了,部分内容没有保留下来。初读这本书,我并没有深入评论,只是觉得有趣,跟着作者的思路四处走走看看,同时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力。这本书是中国的志怪古籍,也是一本荒诞不经的奇书,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内容涵盖了山川、道路、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矿物等各个方面的记载。全书按照东南西北中的方向和内外层次进行介绍,包括山、海的位置、生物、矿物、神灵以及祭祀的讲究等。当读到一半的时候,我渐渐地发现这本书的主角是"人",核心主题是"吃",通过描述作者在祖国山河中的神游来证明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的重要性。书中的山部分主要以人类和现实中可见的动植物为主,神灵所占的比例很少,但在介绍动植物时,不论它们的外貌有多么奇怪,它们的出现都预示着和平、丰收、恐慌、战乱或大旱等情况。结尾的一句大多数都与"食之可使人……"有关。这使我下意识地想到了"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同时也浅浅地感到,从古至今,人类一直有着强烈的主宰意识,因为无论是哪种动植物,最终都与人的食物有关。我想,也许正是因为人类懂得利用周围的动植物为自己所用,才能够适应各种环境。这种适应能力使人类不受环境的限制,与其他动植物有所不同。另外,在描述神灵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神灵有多多少少地具备人类的特征,有的是人脸,有的是人身。这难道不能证明"人类在当时就有强烈的主宰意识,自我神话意识"吗?此外,这也说明"创作灵感来源于生活,所有的想象都有现实原型"。海经部分是否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呢?也许是因为当时生活在海滨的人很少,人类还没有完全适应海滨环境并征服它,所以对于那个环境充满了神秘感。相比山经,海经的内容较少,记载的神灵较多,其中人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山经和海经都有部落国家的记载,有些部分有重复,我想后人可以根据这些记载将山海的位置确定下来,然后再将它们连接起来。我看的是袁珂的译本,整体还不错,只有一处解释用了"集团"这个词,读起来有些冲突,感觉有点突兀。此文首次发布于2018年2月7日23:15在我的个人朋友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