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我还真要感谢一下弗洛伊德。今天闲来再次翻开先前读过的《文明及其不满》。里面凑巧提到了我这两天正在读的伏尔泰的《老实人》。弗洛伊德在讨论如何在一定程度避免不幸时,提到了伏尔泰在《老实人》的结尾中建议人们料理园艺,这就说明他想到了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弗洛伊德若要举例,为何偏偏要拿料理园艺来说事呢?到了晚上,读完了《老实人》,突然一下明白了。原来伏尔泰在小说结尾所说的耕作,是对于智识生活的创作活动的隐喻。弗洛伊德在写《文明及其不满》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倘若不是通过伏尔泰这本书有所触动,大概是不会提及的。熟悉弗洛伊德的人应该了解,弗洛伊德绝不会毫无目的地引用别人的作品。
说回到伏尔泰吧。《老实人》本身出奇地好读,因为故事简单得就像《一千零一夜》一样,叙事结构也很像。但是理解起来却有相当门槛,因为在伏尔泰生活的年代,启蒙还刚刚开始,书籍的读者可不是我们如今娱乐产业的广大受众。也许在今天,随便一个人都可以买一书架的书,然后发个帖子分享自己读了《百年孤独》,底下一堆人叽里呱啦地热情表示自己多么热爱这本文学圣经。的确,因为伏尔泰压根就不是为了这样的人而写作的。
读了伏尔泰这本书,我至少明白了原来启蒙的首要含义,并不是去改变外部世界,不是去启蒙那些受蒙蔽的人,也不是批判封建王权,启蒙首先意味着看上去单纯得近乎憨傻,那只是在哲学思辨里浸泡太久,不了解真实世界的缘故。而真实世界,在伏尔泰笔下意味着世间邪恶,对于恶的理解,是小说的主题。古典哲学不是同样理解恶吗?但是古典思想专注于那个只存在于信仰中的完美世界,对于这个世界抱持着漠然态度。而现代思想,从一开始就把目光集中到这个世界,并且宣告,世上唯一存在的世界,就只有充斥着邪恶的这个世界,如果有更好的世界,也不存在于想象中,而只能在这片大地上建造一个新的世界。
启蒙并不幻想改变人类的本性,而是致力于改变人们的观念。这可能是一个已经被后启蒙时代的今天的人们忽视了的真相,然而伏尔泰却看得十分透彻:“倘若老鹰的脾气都始终如一,你何以就认为人类会改变性情呢?”这意味着,人们并不会因为接受了更多的教育、生活在更好的制度下而变得在本性上更好,表现出来的那些改良来自于人们接受了更良善的意见,然而意见与知识的本质区别,在苏格拉底那里是一个常识。
正如小说直到结尾,也没能给出一个能够真正消除不幸的建议——智识生活带来的幸福,正如弗洛伊德准确指出的,充其量只是把注意力从不幸中移开而已,况且这种生活对心智有一定要求。这同样适用于今天的世界,或许不幸只是从外部世界转移到了内部世界:心理学的繁盛和心理疾病的繁盛同样引人注意。这是因为不幸的根源是人类本性的固有构造:我们渴望自由自在,把自己设定为目的,不为任何外在力量支配,但是我们终于发现,当自由实现时,致命的虚无也一道降临,个体存在无法凭借自身组建起足以对抗生存之恐怖的连续意义。更糟糕的是,人们开始以自由的名义把自己的价值企图强加于别人,还天真地以为自己才是受害者。
正如伏尔泰所言:“而在那些看起来安逸和平、艺术繁荣的城市里,居民们心中积聚的妒忌、忧虑和焦躁,可比那陷入包围之中的城市所受的灾祸还要更多,心里的隐痛比公开的灾难更加残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