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和改变世界》的作者约瑟夫·希发基思,是2007年“图灵奖”获得者。他对世界安全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在中国进行人工智能学术研究。
作者在书中简单“吐槽”了哲学,认为哲学是哲学家运用文字、灵巧表达所写出的令人兴奋的文章,并指出哲学家的思维有时不严谨,甚至会出现语义关系相悖的情况。
在哲学受到贬值的现状下,作者提出要对这些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他尊重思想规律,从思维、知识、信息处理和科学发展几个课题展开思考,并以更逻辑化的分析处理哲学和其定义概念,让读者能够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从知识论的视角看待世界,并结合当代社会,做出正确的行动。
作者还谈到,在第一遍读时,他作为一个文科生对书中与技术相关的内容完全不理解。但当作者撰写到文学、哲学理论的概念时,让他叫绝,认为太严谨了。通过作者的剖析,原本云里雾里的哲学语录变得明晰起因经过结果,成功建立起完整的、合理的、有逻辑的认知结构。
书中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世界的认知视角,作者从知识、信息学和知识的发展三个章节展开。他提出了关于知识的三个基本问题:目的论、本体论和认知论。作者表示,只有认知论的问题才能严格从方法论和逻辑的视角来处理。同时,他认为知识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对现实进行简化抽象,但这个原则也具有局限性。
第二部分是关于计算、知识和智能。作者从物理现象和计算机分析的对比和关系研究入手,以及对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比较,并展望了人工智能的未来。在第五章中,作者谈到思维包含两种方式:慢思维和快思维。慢思维需要分析大量内容,而快思维是经过锻炼后能够熟练调动的能力。快思维和慢思维相互协作、互补。
第三部分是关于意识和社会。这部分的意识和潜意识内容对思考和掌握潜意识有很大帮助。下一章则讨论人类和社会的关系。作者指出,从计算机角度看信息化的处理也许与大部分人没有紧密的关系,但从思维和认知的角度来说,理解大脑,掌握信息处理技能对思考力是很有益的锻炼。
总结来说,世界是客观的,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技能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掌握底层逻辑,改变认知方式,可能会提高我们的视野,更好地做出决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