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如此不可吗,托马斯。” “不,并不是,但这是我的选择。”
这是托马斯决定回到那个战乱的国家、回去找特蕾莎时,院长问他的问题,和他那时的回答。
书里说,这句德语看似有一个高雅的出处——出自贝多芬最后一部四重奏,但却有一个好笑的背景故事——这是贝多芬讨债的时候对方问“非如此不可吗”,贝多芬回答的“非如此不可”。而后贝多芬把这一句写进乐章,所以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交出你的钱包来”。
看吧,抛却德语和贝多芬的加持,连句话本身都是个笑话呢。
所以,对于我们认为毫无余地的选择,真的非如此不可吗?
萨特表示反对,他说人在任何时候都有着至少两种选择。
所以,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弗兰茨,他们怎么觉得呢?
特蕾莎说,非如此不可。是托马斯把她带离了那个必须要逃离的小镇,所以她爱他,但是她会嫉妒,嫉妒托马斯的众多情人。她觉得她和托马斯之间的爱情,就悬在她对托马斯那那份脆弱而忠贞的目光上。所以非如此不可,她得想办法去平衡她的嫉妒和爱情,甚至提出一些无法理解的做法,甚至为了理解托马斯“灵肉分离”的观点和工程师做爱。
但做了这些之后呢只有厌恶和害怕,她还是嫉妒,直到他们搬到了乡下也不能停止。
萨宾娜说,当然不是,我的人生就是要背叛,当然没有非如此不可的事。面对情人弗兰茨的追求,想到结婚后要非如此不可地扮演一名叫“弗兰茨的妻子”的角色,她逃跑了,跑得远远的,继续她的背叛之路。可是,如果身边已经没有了爱你的人,你还能背叛谁呢?
许多年后,萨宾娜遇到了一对老夫妻请她作画,她像一位母亲一样看着面前的两个人。她终于获得了短暂的安宁,尽管很快就要失去。
弗兰茨说,非如此不可,因为萨宾娜在注视着我。书上说,人都要追求他人的注视,但这注视分为四种——第一种追求公众的注视,像明星;第二种失去别人的目光就没办法活下去,如那些狂热的沙龙主持人;第三种必须活在所爱的人的注视下,像特蕾莎;第四种活在想象的注视下,像弗兰茨。所以他和女大学生在一起了,因为她“是”萨宾娜派来的;所以他又抛弃了她,因为萨宾娜“让”他去战场。
他一直都在后悔,为了女大学生而拒绝那通请求他去战场的电话时,他在后悔;去了战场之后,他又后悔抛弃了她。他唯一没有后悔的时刻,是萨宾娜离开他的时候。
托马斯说,非如此不可,吗他不知道。他回国找萨宾娜的时候,他说非如此不可。但快相见时,他犹豫了。他觉得他生来就是要当医生的,那是他的热爱,他的理想。当他被迫离开这个行业去做一个擦玻璃的时,他成为了之前最瞧不起的人,那种没有没有理想和使命感的人。但他突然感觉一阵轻松,从未有过的快乐。
在面对儿子恳切到近乎哀求的眼神时,在请愿书上签字,仿佛是非如此不可的。但他想到了特蕾莎,想到了如果他签了,那他的特蕾莎将会和他一起面对怎么样的残酷。
所以他回家了。他想见特蕾莎了。
从来没这么想过。
所以,什么是生命之重呢?是“非如此不可”。
那什么是生命之轻呢?是“放弃自己的选择”。
特蕾莎背着生命之重,而托马斯背着她。
当托马斯回到家时,在家门口看到特蕾莎抱着一只被活埋的乌鸦、眼睛通红地走出来,他就知道,自己早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书中最后,当特蕾莎向他忏悔时,“对不起,都是因为我的嫉妒,让你落到如此低的境地。如果不是我,你还是一名受人尊敬的外科医生,在手术台上救人。那比什么都重要,那是你的使命啊”。
托马斯说,“特蕾莎,你不觉得我现在很幸福吗?没有什么是必须要做的,没有什么使命,我是自由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