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看过唐翼明老师诠解的《论语》,其中有一段让我印象深刻。
《论语》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分量其实不比“道可道,非常道”的分量轻。
不懂得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深奥之处,最多不是一个哲学家。
而不懂得“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道理,可能就连一个普通人都做不好了。
正如人参熊掌虽然珍贵,却不能天天吃,人们赖以生存的还是五谷杂粮,不管五谷杂粮看起来如何普通。
由此可见《老子》和《论语》虽然各有各的伟大之处,但不一定简而易懂的就一定比复杂的底蕴浅。
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道家是中国思想的两个主流,他们之所以成为主流,也是经过了历史漫长的演变,跟汉武帝时期推行的废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政策也有很大关系。
汉武帝时期,王朝各势力日渐强大且凌驾于朝廷之上,加上匈奴骚扰边界,统治者迫切的需要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神话皇,权的思想观念和仁义学说,就很符合汉武帝的这种要求。
中国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对的,也可以说是不对,从表面看中国哲学,其实无论哪一家思想,都是间接或直接的讲时局、政治,说道德,在表面上中国哲学注重的是社会,不是宇宙,不是地狱天堂,是人们的生活日常、道德和伦理。
虽然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其实并不需要做些什么,说平常的话,做平常的事,但是却有着高度的觉悟和理解,相比国外的哲学思想中国哲学更接地气,更觉醒。
我特别喜欢结尾冯老对中国哲学的总结;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中国哲学必定对世界有所贡献。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