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挚友何君从香港给我带来刚入学的时候他就和我兴致勃勃的说起瞿秋白,毕业前还把一本瞿秋白的书留给了我。瞿秋白对他有独特的意义。
意犹未尽,得反复品读。以及最好改成瞿秋白的跨文化现代性,作者只有廖廖几处点名瞿秋白的思想特质对20世纪初中国的知识分子的诸多思潮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但是瞿秋白如何面对这样的现代性则着墨很多。作者仔细分析了瞿秋白的思想背景:佛教唯识宗、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进化论、列宁和共产国际以及马克思主义等等,并认为正是这样的理论资源构成了瞿秋白独特的“世间唯物主义”,即有着一个在时间向度上展开的理想——坚信理想会在未来实现,并愿意为这样的理想奋斗——让这般理想塑造一个新的未来的中国。可在这样的进路中,瞿秋白心中的“文人书生气”又反复作怪,使得他如钟摆一般摇摆,最终留下一篇《多余的话》。此外,和瞿秋白未曾相遇的战友,葛兰西,也在很多层面和瞿秋白分享着共同的理论观点:领袖权、有机知识分子等等。而瞿秋白和葛兰西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命题的重要研究对象:列宁式政党和左翼知识分子之间,究竟表现出什么关系。
瞿秋白是被抛弃的孤儿。家道中落,年幼丧母,在旧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轨道中,他所依靠的士绅阶级土崩瓦解。前往异乡的俄国,加入CP组织,可后来又卷入上层之争而沦落到被抛弃的境地,早早了却生命。可瞿秋白又不是独自一人。不用说两任妻子,他与鲁迅等左翼文学家来往密切,有着思想共鸣,尽管他本人没有意识到,但是和远在意大利的葛兰西也有着思想的神合。
瞿秋白是有着羁绊的。他始终难以抛弃士绅出身对他的影响,始终带有一丝“波西米亚人”的浪漫和洒脱,始终带着一点阴郁的气氛,始终认为自己本应该是个书生,转投了革命是“用犬耕地,才不堪其任”。可瞿秋白又是决绝的。热烈的号召社会变革,期待着旧中国的新生,毅然决然前往破败的新苏俄,为的正是“新时代的自由神”,“生命的冲动”。
在《多余的话》中,瞿秋白写到他确实觉得他这一生是一出滑稽剧,失去亲故的孤儿、失去了家乡的异乡人、被排挤的那个人……一切都使他煎熬、折磨。延安时期,瞿秋白的挚友丁玲还发出感慨——如果他不说这些话,带着这些无人理解的话牺牲掉不也更好吗!
可是瞿秋白不能这样,他的内心不允许他这样,他一直都是那个真挚、热烈、坦诚的瞿秋白啊!被捕狱中,自知时日无多的瞿秋白,回忆起自己的一生,想到母亲、杨之华、布哈林、“读了六年马克思主义”的莫斯科来的理论家们;想到自己的理想、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不能不写下这些内心的话。他这样剖析自己,是一种救赎,一种解脱——直到生命的最后关头他还是这么固执,一定要给自己一个交代。
直到最后一刻,瞿秋白还在眷恋他为之奋斗过的事业,那个美好的明天
这世界对于我仍然是非常美丽的。一切新的、斗争的、勇敢的都在前进。那么好的花朵、果子、那么清秀的山和水,那么雄伟的工厂和烟囱,月亮的光似乎也比从前更光明了。
徐志摩大概说过,莫斯科就仿佛负有那样的使命,他们相信天堂是有的,可以实现的,但在现世界与天堂的中间隔着一座海,一座血污海,人类泅得过这血海,才能登彼岸,他们决定先实现这血海。
而瞿秋白,就倒在这样的血污海中。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