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得不说,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一件有益的小事》写得太好了。
同学:在外面走一上午了。
一件有益的小事刚刚读完了。我觉得棒的原因在于他把前面那么长篇幅的铺陈押在了最后一起面包这件小事上,有种否极泰来的感觉。
我:小说那种自车祸后一直弥漫的焦虑感和最后把情绪宣泄在无辜的面包师身上真的极其现实。
半途插进的黑人一家也相当神来之笔。
面包师这个角色的行为逻辑也相当耐人寻味,先是过分冷淡惹女主不高兴,中间频频好心提醒惹女主不高兴,最后女主上门宣泄感情,面包师的话也带出了他的相似遭遇,最后几个成年人坐一起聊天聊通宵,又是一种无可奈何又极其漫长的空虚。(男女主的儿子夭折,面包师不断为各个家庭的喜事制作蛋糕,角色自身都是空的)。
同学:黑人一家那里,像是不祥之兆。很多电影开头,比如德州电锯杀人狂开头的镜头对准公路上暴死的犰狳。
我:我不觉得是预兆,相反雷蒙德卡佛一直在突出一种各过各的生活,互不干涉,但都悲哀的社会情景。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并不乐于搞这些预兆,伏笔。
同学:但是让人很不安,墨菲定理啊。
我:雷蒙德卡佛从女主,男主,医生,护士这些啰嗦重复东一句西一句的对话和你回家休息我回家休息的反复叙事本身就突出了一种弥漫的焦虑气氛。而插入黑人一家的事情不是为了暗示女主儿子车祸一事的结局,恰恰相反是为了跳开叙事,为了补足割裂感的缺少。雷蒙德卡佛小说几乎都在插入各种各样的割裂感。
同学:啊,我一直觉得会好起来,知道黑人男孩去世就觉得不大有可能了。
我:如果从阅读理解里那种伏笔,暗示的手法来看这个情节安排的用意,那这样多少是被这种写作套路框住了,完全不能灵活地或者说敏感地察觉到文本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雷蒙德卡佛的小说。
雷蒙德卡佛为什么要强调这种割裂感,因为他对现代生活中人的生活处境有极其敏锐的体察:1.无法对话2.无法理解3.无法脱离4.无法化解。所以他的小说尤其喜欢通过电话来进行对话,因为电话过滤去了人的表情动作与神态,只留下了干巴巴的语句,这种对话在雷蒙德卡佛的小说里几乎没有有效形成交流,他们只是在对话而已。雷蒙德卡佛写夫妻写父子写前妻前夫写情人写邻居,但这些关系之间都存在某种间隙让两人无法互相理解,也缺乏互相理解的必要。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开篇单刀直入地把角色扔进一个情景里,扔进一个困境里,挣扎一番,然后又顿时收住,困境无法逃离,又无法化解。
割裂感既是雷蒙德卡佛对现实的体察,又是扩充那种无可奈何无法言明的悲哀的方式,割裂本身联系起了割裂开来的各种悲哀情景。
同学:确实很敏锐,写得外貌动作还有对话写得都非常真实,还有很多的细节。
我:比如有一篇,有一个男人“我”被自己的母亲要钱被弟弟借钱被前妻要抚养费被儿子要学费被女儿要过渡资金银行要债。弟弟一事无成又赌博丢掉工作欠一屁股债,先说有笔投资收回钱就能还上,然后投资泡汤,找到工作了,马上能还钱,工作丢了。“我”借钱给他让他之后把钱还给母亲。母亲年老要养老费,从弟弟那边没收到足够的钱,又来找“我”补。最后“我”补了,因为之间,弟弟钱不够每月的500美元,给了75美元,母亲说是50美元,两人在这里反复扯皮,然后都在“我”这里扯皮。“我”跟弟弟无法交流,跟母亲无法交流,母亲跟弟弟也无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