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爆火出圈的电影《长安三万里》让观众重温了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爆发后数年,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也掀起了几十首唐诗佳作的传诵。电影院归来,我和女儿查阅了所有剧中的完整版诗词,诗人间的关系图也是很吸引我们的另一大部分,第一次意识这些赫赫有名的诗人间是有那么多交集的,不只是偶尔送别诗里提及的个别名字,想了解他们更多的好奇心被唤起。
这个时候,偶遇了这套《笑死了!刷了1400年的大唐诗人朋友圈》,简直不要太惊喜!趁热打铁,一口气读完,这些分布在教科书里的诗人们,成了我们日常好友列表里鲜活的生命体。
这套书是诗意文化所著的一部极简的唐代诗人传记小史。大唐诗人的悲欢离合,千古名诗的背后故事,首度以最时髦、新潮、接地气的朋友圈形式问世,知识可以不乏味,哈哈大笑中增长学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窥视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本能,窥探别人生活时,它源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欲望,人们会感到一种刺激与快感。这套书能成为“诗词世界”的现象级力作,是满足了读者名正言顺对诗人们朋友圈的合法“窥视”,满足心理本能的同时,对诗人与作品有更深的了解。
小结三大打动我的亮点,强势种草来一波:
一、朋友圈形式,图文并茂,互动中,介绍背景及人物关系,深入了解人物性格 《别董大》是高适的成名作,名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将悲伤的送别转念为鸡血满满的激励文,能读到这层理解已经达到学生考试要求,也学习了在人生路上对待离别时的豁达。 但看了高适朋友圈,我除了笑出声,有效信息获得快速拓展。高适送别的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因为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所以叫“董大”。配图是雪地里的送别照。董庭兰去点赞和回复了,知音难寻,他与高适惺惺相惜。紫色字的备注里补充了董大学的是七弦古琴,懂的人很少,才更珍惜高适这位知音。 最有趣的是王昌龄和王之涣都来点赞,可见他们3个是同个时代的好友;王之涣除了点赞,在回复里对这首诗一顿猛夸,引用了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高适的名句的意境做横向补充,接着两个人唇枪舌剑地在朋友圈留言里互怼了一顿。这里就引出了一段背景:高适、王昌龄、王之涣三位是实力相当的对手,曾经三人“喝酒斗诗”,但彼此不服(在本书的P39页),王之涣追着高适和王昌龄要求他们叫他“师傅”的梗,在这本书里出现了几次。一条朋友圈,精彩地体现了这四个人的人际关系。回头再读一遍《别董大》,脑子里就不只是干瘪的诗句,而是有让人莞尔的生动情节了。
二、微信群聊形式,串起更多人物关系 我个人最喜欢这本书中关于边塞诗的介绍,补充了很多必要的知识,比如为什么唐朝会有这么多边塞诗人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们到边塞能做啥不同风格边塞诗的代表人物背景是怎样的 最有趣的是书中有一节,假设所有边塞诗人放到一个群里,他们会怎么聊天通过“边塞一家亲”的微信群的群聊,各位诗人们或互相问候,或争锋相对,或尖酸讽刺,最后以李世民出现,强插献上边塞诗一首,老板来啦,一句话把天聊死,热闹的群聊就此结束。 这个群聊的设计实在太巧了!书中这类群聊或者两人私聊的模式出现过很多次,在传神的日常互动,指导读者更深入的欣赏名篇佳作。
三、有深度的知识点补充 如果你以为这套书纯搞笑,那就小看它了,除了横向人物关系的链接及诗人个人故事的纵向深挖外,这套书还通过一位唐朝侍女装扮的“大诗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