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终于读完了。应该是一两年前,就在手机微信读书读了三四章,还记得最初读起来的兴奋。无论是内容还是文字本身都很吸引我,对作者充满好奇,一心想看看这个英国淑女到底能写出多少我不知道的中国菜。后来有事停歇,就中断了阅读。直到上周,旅行途中在亚朵酒店的书架上看到实体书,重新翻来,依然是沉浸式阅读其中。这次,抓紧时间在旅行回来后的手机微信阅读里看完了整本。
我想,吸引我读下去的几点原因应该包括:
1.翻译真的很好。没看原文,单看译文,就觉得异常流畅,且平实自然,有口语化的亲切感。特别是写四川经历的部分,有时我的脑海里会自动切换四川话的发音。看了译者后记,也是一位可爱的吃货四川姑娘,怪不得翻译得如此精妙有趣。
2.扶霞的学者精神与吃货感性体验的融合。在书中的饮食描写里,读者能感受到作者被食物吸引、诱惑的不由自主,对色香味感同身受,体验到“馋”的滋味,这是美食作家的基本修养。但仅有此是不够的。好的饮食书需要有人生的感悟,文化的思考,要从食色性也的层面提升到精神享受的层面才行。这一点,扶霞拿出的是剑桥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无论是对文化冲突到融合的心理描写,还是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实事求是的反思,都值得在为美食流口水的同时用心琢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