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名字,《送给朋友的花束》、《孤独不算烦恼》,这两本小书是矛盾的。
《送给朋友的花束》提到了朋友之间的羁绊和亲密感情连接,而《孤独不算烦恼》则暗示了一种拒绝社交和人际关系的心态。
我很喜欢博尔赫斯说的那种,把这两本毫不相关的书想象成是同一个作者的作品,然后尝试分析这个虚拟的共同作者的创作理念。
所以,一个明明拥有朋友,与他们真心相伴的人,为何会感到孤独?
为何明明有人开导,却还需要自己解释孤独的原因?
我在书中试图找到答案。
幸运的是,这两本书中的随笔、散文、小说和诗歌大部分出自同一个作者之手,如塞缪尔·约翰逊、蒙田、爱默生等。
因此,通过对比阅读这两本书,我们不仅可以在不同人身上找到相同的逻辑,还能在同一个人身上找到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的发展方向。
这真的很有趣!
在细节方面,随笔给了我最大的启发。
我喜欢那种直白的讨论方式。
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掩饰在任何人物塑造背后,这在当今文学界已经很罕见。
但正是这种坦率,让我能够实现前面提到的对比。
如果两个人躲在面具后舞蹈,那只能是一场华丽的表演,而不是灵魂的碰撞。
而爱默生摘下了面具,对虚伪友谊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令人赞叹不已。
他在描写孤独时,依然给人以深思。
“伟大必然要被人误解。”
“只有符合我本性的,才是唯一正确的。”
哲学家之所以受追捧,想必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那些费解的理论,而是因为对事物的深刻洞察和准确概括。
在这样的小书中,这种浓缩恰到好处。
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答案似乎也逐渐显而易见:
谈论友谊时,他们并没有一味赞美。
他们的文体不断变化,探讨的核心不是谄媚地赞扬已有的友谊,而是追问什么样的友谊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这里不是炫耀友谊的派对,而是对友谊进行深刻审视。
谈论孤独时,他们也没有只关注隐居。
虽然有鸭长明的“人生如斜月,落山而隐。”这样雅致的描述,让人向往隐居。
但很快就会有“通过独处寻找真正的安宁是徒然”的质疑声。
因此,两本书构成了一种跳脱某个单向批判的辩证思维方式。
只要内心安宁,孤独或陪伴都无所谓。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