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的森林里有一种松鼠,它们一天的主要工作是收集植物的种子。收集的种子太多,它们吃不完就会找一个地方存下来。可是藏的地方太多,有的连它们自己都忘了藏在了什么地方。
对待知识,我们也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总是不停地收集知识,顶多再做做有序化整理,以为这样知识就是我们的了。
那怎样才能做到知识管理,让知识为我所用,发挥最大的价值呢?《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模型:知识网格化管理。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面对着无尽的信息和知识,所以我们需要一些超能力,才能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知识。这本书告诉我们,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使用知识,而不仅仅是获取和储存知识。将知识管理的底层逻辑与成长思维结合起来,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我们的常识和智慧。借助一些工具,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软件工具,帮助我们实现知识的智能管理。
这本书的作者释若老师,他以“读点书,写点文,做个有情怀的人”为宗旨进行实践,通过阅读和写作帮助他人。10年来,平均每年阅读120本书(几乎是三天一本书),写作超过1000万字。他还发起了“公式写作”及“知识网格化管理”两个项目,《写作公式:新媒体写作从入门到精通》和《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正是这两个项目的成果。
有大量的书友在释若老师的帮助下,高效构建起个人知识体系,开启读书写作变现之路,成为新媒体平台签约作者。
《智慧外脑:成为一个善思、会学、能写的人》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对我来说,要想真正把握这本书的精髓,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词。
最近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句话非常形象地描述了一种普遍现象:学渣文具多。这种现象其实也可以用在个人成长、知识管理等很多方面。我们宁愿做具体但不重要也不紧急的琐事,也不愿在需要动脑子但很重要的事上下功夫。
这样的现象跟我们人类的思维习惯有很大关系。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为我们揭示了我们大脑中存在的两种思维方式:系统1和系统2。简单说来,对于稍微需要动脑子的事情,我们更倾向选择快速系统。或者说,深度思考是耗费能量的动作,而我们人类习惯于趋易避难。这是我们的本能。
但是正如《心中有数》作者刘雪峰老师所说:想让飞轮转起来,在最开始时需要花费最大的力气。知识管理也是如此,只有在最开始时在思考上花费最大的力气,后面才会省力。
真正要有所收获,必然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换句话说,站在高维度上对于底层逻辑的思考,对于知识的转化至关重要。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有这样一段内容:爱丽丝遇到一个白兔子匆忙地从她身边跑过。爱丽丝好奇地追赶兔子,最终来到一个岔路口。她看到兔子在岔路口停下来,犹豫不决地摸出一只怀表,然后对自己说:“哦天哪!我要迟到了!”接着,兔子看见爱丽丝,突然问道:“你知道我应该走哪条路吗?”爱丽丝回答说:“那要看你要去哪里了。”兔子回答说:“我也不知道要去哪里。”然后,兔子匆匆忙忙地选择了一条路,迅速消失在远处。
很多时候,我们就像这只兔子一样,虽然匆匆忙忙,然而却不知道自己要去的方向。结果这匆匆忙忙只能沦为瞎忙。
释若老师说:“一切学习都应该基于我是谁、成为谁、为了谁而进行。”由此他设计了一个“知识管理动力圈”。这一模型的目的,在于提示我们在目标的驱动下,把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常识。
这个动力圈模型也可以成为我们建立知识框架的抓手。先对自己目前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为自己树立奋斗的目标,更要明白自己的价值将要体现在哪里。没有目标的航船,永远到不了自己的港湾。
释若老师在书中告诫我们:如果没有想好如何使用知识,你收集的大多数知识,写的大多数读书笔记,都不会再看第二遍。
因为很多人常常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