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形废墟》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叉的花园》中的一篇,全篇仅三千余字。故事发生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关于自己的名字、自己的记忆,他都茫然不知。他只记得自己有两个任务:第一,要抵达河边废弃的神庙;第二,要在梦境中造一个人,把这个人变成现实。
那是一条自南向北的河流,河边有一个环形的神庙遗迹,几百年前遭到火焚,如今已成为废墟。他艰难爬行到环形的中央,开始做梦。
起初梦境混乱,不久后有点辩证的味道。他在梦境里创造了一个环形阶梯的学院,学院阶梯上坐满了幻想出来的学生。他给学生讲授解剖学、宇宙结构学和魔法,最后选择了一个有点沉默、有点忧郁的学生单独授课。学生的进步让他惊奇不已。
然而他开始失眠,无法再做梦。他明白要把纷繁无序的梦境材料塑造成型超出了个人能力。于是他换了一种新的方法。
起初梦中只有一个跳动的心脏,然后有了呼吸、脉搏,后来有了器官、骨骼、眼睑。大约一年的时间,一个少年诞生了。然而那个少年笨拙、粗燥、站不起来。而他的少年始终在沉睡。
他开始向遗迹中的神像祈祷,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在某天的黄昏,他看到神像开始变得有了生机,那神像有点像马、虎,有时像公牛,也像玫瑰,或者暴风雨。那位兼具多重性的神祇来到他的面前,自称“火”。
火神承诺赋予梦中的少年灵魂,条件是少年去往北方的神庙废墟去北方的神庙传教。临行前,他亲吻了少年,抹去了他的记忆。人们会认为少年是有血有肉的人类,少年不会记得自己是梦中的产物。只有“火”和造梦的人知道这一切。
一段时间以后,他听人们说,北方的神庙有一位魔法师,踩在火上不会被烧伤。他听到后先是欣慰,继而就想少年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幻影,这该多么困惑,多么沮丧。
又一段时间以后,几百年前的历史重新演绎,原先被火焚烧的神庙再一次着火。他想着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也应该赴死解脱。
最后——
“他朝火焰走去。火焰没有吞噬他的皮肉,而是不烫不灼地抚慰他,淹没了他。他宽慰地、惭愧地、害怕地知道他自己也是一个幻影,另一个人梦中的幻影。”
豪尓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于1899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他的作品中有不少都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他的作品涵盖了梦境、迷宫、图书馆、虚构的作家和作品、宗教和神祇等共同主题。
在《环形废墟》中,故事中的“他”梦中制造人的两个方法分别象征着“秘索思”和“逻各斯”。秘索思(mythos)指神话和故事之类的虚构描述;逻各斯(logos)代表理性。而当理性失败后,故事中的“他”转向非理性的东方神秘宗教。
博尔赫斯的作品反映了心灵的迷茫和人类对现实的困扰。他认为非理性是理性之外的边界,一旦触及边界,人们会感到荒诞。同时,他也谈到人类的文明总是试图将纷繁无序的世界赋予“有序”的认知。
《环形废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