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纵横捭阖,大人物的两眼抓瞎与毫不负责,军队的誓死坚守或者是闻风而逃,这些问题似乎站在今天来看已无必要继续论说。但是,无论是小人物在历史中意外挤占进去产生影响,地方大员因为还被天朝的阴影笼罩而继续用错误的或者说过时的观念看待问题,导致国土权益的丧失,其实都值得继续讨论。以及作者提到的地方群众只有把家国合一时才有战斗意志,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似乎亡国与亡天下讨论,仍然在发出历史的回响。
站在后人的角度,我们自然可以对历史人物做出肆意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和观察却往往陷入到了“马后炮”的角度,此种周结曲折不必一一而足。作者对“弛禁派”、“禁烟派”以及“主战派”、“主和派”的分析最为鞭辟入里。试想,在封建专制政体下面的官员,又怎么可能真的分出来两大泾渭分明你死我活的派别呢?同时,因为君主的偏执和专制,大臣们又不得不绞尽脑汁欺上瞒下,上下其手。遍查鸦片战争的各路上奏,最显而易见的就是各种层出不穷又花样繁多的夸大、伪造、改编、胡诌、编造手段,让我不由得感慨,看来中国人还没有失去想象力呢!指望为利而来往的官僚臣子们抱定一种观念并捍卫,实在是有些以21世纪的观念生搬硬套。无论是君子群而不党的古训,还是时刻揣摩圣意而不能肆意妄言的官场教训,都让大臣们时时刻刻要注意的不是事实与真理,而是皇上的心意(或许还有圣人之言)。而武断地陷入到这种叙事之中,又给“忠奸叙事”留下来了发挥的空间。孔子著春秋而奸臣惧。从三代开始的儒家学者就开始把历史化作成一副忠奸史诗,外加上为尊者讳的优良传统,让皇帝的错误思想和抉择被隐藏在幕后,台前的大臣要么成为身死报国的英雄,要么沦为仓皇逃窜的匹夫。这套史观的最后就成为了“如果亲贤臣远小人就能战胜”的阿q式神话,完完全全忽略了中西之前彻头彻尾的代差和鸿沟。
而且最危险的是,按着这套观点,仿佛鸦片战争只要将士效力,文武死节,那么器物制度思想可以统统甩开,继续抱着天朝上国就可以克敌制胜。只需要100个林则徐,那么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种种,都似乎成了不必要的赘物,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似乎只是一种代偿心理下的历史观。林则徐、三总兵、广东三元里的神话仍然在困扰和萦绕着我们,分别象征着抵抗与学习(实际上日后再无建树)、六昼夜不屈精神(把侦查也算上了)、人民战争(因为下雨天枪支发潮难以射击)。但是,民族的未来,难道仍然要寄托在神话的建构吗?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