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老师的课程真的让我受益良多,因为我理清了很多从前从未注意到或者有所疑惑的事情。首先,中国的“上帝”和西方的“上帝”的不同让我深有感触。在评价一个人时,常常会从他的为人处世和能力上着手,德才兼备是一个很好的评价标准,对两方面都进行了肯定。而对于东西方的“上帝”,人们却有不同的追求。西方认为他们的“上帝”全德和全能,即德才兼备,而东方,只追求“上帝”的全能。对于全德的追求,他们寄托在了人的身上。上帝的全德是人对美好世界的一种设想,希望生命有意义,人世间符合正义。在一个宗教系统里,正义性是由神的全德来保障的;而在中国文化里,它是由人德来保障的。我想,这背后隐含的也许正和洪水神话里,西方的诺亚方舟和东方的大禹治水相类似,即西方更多的是依赖外物,而东方更加推崇依靠自己。
其次,我认为文学家在文化缔造方面有很大的特权。文化对一个民族至关重要,在当下更是成为了国家的软实力。他们拥有很大的特权。文学家不同于史官,不必像他们那样严格忠于历史真实,秉笔直书以传后世,否则就没有价值。文学家则不一样,他们通过进行文学创作而流芳于后世。但是这个文学创作,并不要求一定是真实的。相反,更多的是需要虚构。而且,文学家的创造有时并非虚构,而是抒情言志。这时,他是站在一个倾诉者的角度像人们宣泄情感。这一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引发共鸣,就必然会有些地方有失偏颇,因为在他的笔下,只有他在说话,其余人皆是静止的、沉默的和被动的。所以,我们读文学作品,读到的很可能只是创作者想传达给我们的,而不是事情本来的真相。这就是文学家的特权。
然后,老师的一个观点,让我颇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老师说的是:陶渊明之所以有意义,并不在于他有跟我们一样庸俗的地方,而是陶渊明创造了那些不庸俗的东西,它是我们对生命的期待。这句话,让我恍然悟到,先贤并非完美无暇,但是我们不能凭借他们的缺点就否定他们。以前,我总爱站在一个高于他们的角度,对他们进行点评,却失去了应有的尊重。细想,这不是当今很多人的现状吗?自以为现代人比古人聪明太多,在尘埃里对高台上的先贤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可是,我们有什么资格呢?虽然他们身上也有缺点或不足,但是他们的创造和成就比我们高出很多。我现在越来越赞同台湾大学欧丽娟老师的话,一个无知的人,才会看不起古人。几千年的历史,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岂会是粗砾劣石?纵使古人身上有缺点,但是他们的创造和成就值得我们尊重。任何时候,都莫要失去这一份应有的敬重。
最后,再谈谈诗经。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开始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后来,孔子将它编入贵族教材,它就由此成为儒家经典,称为诗经。随着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行,儒家成为中国官方主流思想,对于诗经的解释,更多的也就从儒家经典的角度,赋予它道德教化的社会性功能。然而,这使它作为诗歌总集的功能被极大的忽视,千百年来一直被经学家们牵强附会,扭曲了它的本来面目。也许,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所幸的是,随着封建王朝的落幕,诗经不必再背负着沉重的枷锁,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诗歌总集的角度对它进行重新解读,或者说,重新认识。这是诗经的幸运,也是文学的幸运。同时,我们应当看到这类现象的背后,是政治对于文化的裹挟,也应该反思,像这样的例子还会有多少。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