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聚焦于中世纪后期第二次黑死病大流行下欧洲。全景式展现了当时的社会与日常生活。与一般的编年或通史性质的以时间为序的长时段瘟疫史研究不同,其主要关注的是中世纪后期第二次黑死病的历史。相比一些同类型或涉及到中世纪黑死病的著作,其关注点又不仅仅是相对宏观的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相关背景下的陈述,而是以一种更微观的视角考察了黑死病下死亡中的日常生活,当然也可以说是黑死病下日常生活中的死亡。相比于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微观史学下的日常生活史,这本出版于2006年的作品则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微观史学关注个人的日常生活而呈现出过于碎片化的倾向。
如果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本书最主要的贡献是将日常生活史引入到中世纪黑死病这一研究主题中,打破了旧的叙事框架和范式,展现了更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是更关涉人的,也因此可以在更大程度上理解那段历史。这样的作品不仅仅关注了政府的举措、医护的救治,还以相当大的篇幅系统地阐释了当时的瘟疫理论和医学教育、形形色色的医者和五花八门的预防(治疗)手段。还将庞杂的空间进行划分,以教堂、墓地、修道院、传染病院、大街小巷、书店、戏院、村落、庄园等一个具体的小空间单元分别阐述了瘟疫下的情形。呈现出的日常生活是鲜活的,也是残酷的。关于政府管理和相关立法等旧研究更关注的部分只有一章的篇幅,且出现在全书共十二章中的第七章(在市政厅)。此外,作者也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宏大叙事剪裁掉历史复杂与微观史学关于碎片的问题,以一种中观的形式既展现出相对清晰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兼顾了被忽视的历史细节。
该书也纠正了我关于瘟疫病因的瘴气理论和传染理论的认识误区。瘴气理论认为传染病是由瘴气导致的,所谓的瘴气是指臭气、浊气、毒气等被污染的空气;传染理论认为瘟疫是传染的,可以由物到人、由人到人、由人到物。这两个理论在中世纪后期,甚至直到19世纪中期都非常有影响力,而其中的瘴气理论更是居于主导地位,传染理论算是从属,两个理论有交集也相互补充。我一直觉得虽然是两个理论,其对瘟疫的根本认识存在差异,但其在实际社会或生活中的指导作用是近似的,即在我的旧有认识中,当时的很多应对举措是两者共有的推论。但本书则相对细致地对比了两个理论,尤其是指出管理者接受了瘴气理论,因此出台的法令强调了应将死者深埋于遥远之地,并清理街道上的污秽之物,即按照瘴气理论采取了一系列卫生措施;他们也接受了传染理论,因此控制入境的人员与货物,阻止任何疑似感染了鼠疫的物品与人员入境,并提倡隔离患者,即按照传染理论实施了各种隔离方法。以现在的公共卫生相关知识来看,在中世纪的瘟疫预防中真正产生了实效的卫生和隔离两大办法,它们其实分别来源于瘴气理论和传染理论。
本书是将日常生活史引入中世纪黑死病研究的一次有益尝试。不仅拓宽了旧的瘟疫史研究范式,也将日常生活史由更多关涉个人转向一些特定群体。作者能从大量资料中为我们展现中世纪黑死病的丰富日常,值得借鉴与学习。如果说本书缺点的话,其中之一是太多细节。虽然作者尝试这将这些细节收摄到12个具体的分类(章节)下,但看目录能找到主题,而翻阅正文时往往会迷失在种种细节中,尤其是像我这种概括能力弱逻辑性差的,读完之后抓不住重点。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