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科学随笔,不算正儿八经的科普,穿插着物理理论和人生感悟,挺好读的。类似于《细胞生命的礼赞》和《给仰望着的天文朝圣之旅》,这些书也在作者熟悉的领域延伸到人文、哲学的思考。
对物理一向是排斥的,宇宙更不敢想,只能欣赏美丽的星云。一旦思考宇宙的边际,思考自己,就会感到恐惧,仿佛被虚无吞噬,落入无底深渊。对未知和无限感到战栗,人的视线和认知无法到达的地方究竟有什么?
然而,在第一节,莱特曼抚平了这种恐惧,他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要将一个人的体积分成多少部分,才能达到一个原子的大小?答案是33。那么,要将人的体积增加多少倍,才能和一个标准的恒星一样大?答案是30倍。从指数的角度来看,人体的体积接近于太阳和原子的体积之间!多么浪漫的结论啊,人的存在处于宇宙中的大小之间!尽管恒星并非无限大,原子也并非无限小,但至少在自然界中,恒星是巨大的存在,原子非常微小,而人正位于两者之间。这样的定位将人从虚空中拉回来,明显地显示出人的认知是有边界的,但在向上和向下的方向上都有无限求索的可能。
人对无限的探索从未停歇,博尔赫斯偏爱无限概念及其对人类理解的影响。在他的《沙之书》中,没有首页,没有末页,这本书的页码是无穷无尽的。他说:“如果空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空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时间是无限的,我们就处在时间的任何一点。”如果我们仅存在于一个点上,只在很短的时间段内存在(生命在宇宙历史中相当短暂),那我们所做的一切又有何意义呢?
爱因斯坦说:“我们能够拥有的最美好体验就是对奥秘的体验。它是坚守在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的科学的摇篮上的基本情感。”或许我们永远无法揭开宇宙的奥秘,或许我们永远无法理解这些事情,但或许将恐惧转化为探索的动力更好,否则就会错过这么令人振奋的体验,这么深刻的人类体验,确实有些可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