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夏与汉娜:阿尔莎式的爱情悲剧。
汉娜之死直到最后方才圆满,与其说是因为没有被救赎而选择死亡,不如说是因为还在持续着痛苦。薇尔莉特伊芙加登说:“还在烧。”
我离战争很远,施林克所展现的战争创伤让我流泪,但我无法进一步感受,所以我不再故作深沉,而是从我熟悉也更有感受的方向开始说起。
在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彼此相爱但不见面的情况,给人玻璃般易碎悲剧的美感。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况令人悲伤。更让人难过的是,当我有过这种经历后,再读到“相望不相触”的内容,感受就变得复杂难熬。
写信没有回音,消息没有回应。每一封信、每一条消息都带着“他会有什么反应呢?他读到我的信会笑吗?他会回信吗?可能是没有回音吧,他读过我的信吗?算了,给他写信是我的事,与他无关,我怎么能强求他回应呢?”这样希望与绝望交织,我把等待回应的喜欢藏进信封、写进信息,等待被看到或被忽视,等待被抛掷或被珍藏。
总有一天,绝望战胜了希望,在没有回音的沟壑中,有个旅人迷途知返。汉娜在看到米夏疏离的那一刻,孑然一身的十年孤行终于有了归途。
这是太过主观的理解,但我不想站在米夏的角度理解,烦了,懒得理解男人。
男性作家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窄门》中阿尔莎式的爱情悲剧,施林克还算坦诚,男性经常自以为被伤害而拒绝接近内心更幼稚的自我,于是做出更“理智”,但实际上更幼稚的行为。我对男人无语,这不是针对任何人,只是从文学评论的角度来说,我对男人无语:)
再说一个更让人无语的事,评论界普遍认为汉娜之死是因为没有得到米夏的原谅和救赎,我对“救赎”这个词感到烦了。
世界上不存在救赎,没有任何人有能力、有权利去救赎别人。只有自己能够救赎自己,也只有自己能够原谅自己。如果不能原谅他人,实际上只是不能原谅自己。换句话说,没有原谅自己的人,也不会从他人的谅解中获得救赎。
所谓救赎真是可笑。我对所有渴望他人救赎的人投以无差别的讽刺和轻蔑的嘲笑,只因为我走过太多次这样的老路,我不是还没有接受过过去自己以为是弱小的自己吗?只是对“自以为是弱小”这件事本身感到不快。
对于汉娜赴死的研究,我停留在薇尔莉特(《紫罗兰永恒花园》的主角)的那句话:“还在烧。”
她越是热爱生命、期待新的生活,她越是被燃烧,就仅仅是这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