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偶然读到了《庄子》的外篇中的《山木》,特此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感悟。
关于《庄子》的外篇,一直存在着很多争议。根据目前相对可靠的研究,它很可能不是庄子本人所写,而是后世的道家学者仿写的。具体的推论可以参考刘笑敢先生的著作《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尽管我们忽略掉《庄子》内篇、外篇和杂篇的作者争议,《山木》篇无论是否是庄子本人所写,都是道家极具哲学思想深度的作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实际上,《庄子》的《山木》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本文我要分析的是第一个故事,也是全篇的主要论点。故事简要概述:庄子走在山中,看到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但没有人去砍伐。他问原因,得知这棵树的木材不可用。因此,庄子得出结论:这棵树因为不好的材质,才能享受到长寿。下山后,庄子在朋友家借宿,朋友打算宰杀一只鹅招待他,仆人问:两只鹅中,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宰杀哪只?主人回答说:杀不会叫的那只。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树因为不好的材质得以享受长寿,而鹅因为不好的材质丧命,这是为什么?庄子回答:“庄子将处于好材质和不好材质之间。好材质和不好材质之间,看似相似但实际上不同,所以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连累。但是,如果能够遵循道德并自由游荡,就不会受到牵连。”
庄子的回答可以理解为,在好材质和不好材质之间实际上存在着一种似是而非的关系,所以很难避免被牵连。只有从更高的观点看待事物,不被万物所束缚,才能避免受到拖累。
这个寓言传达了道家前辈们保全自己、远离社会并隐居山林的理念,也传达了从更高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创新演化。然而,和许多中国传统哲学一样,本文运用格言、寓言和故事等手法暗示,并没有明确回答何时是好材质和不好材质以及如何能够浮游于万物之上的“道”,这是我们需要努力攻克的难题。
我个人的观点是,“好材质和不好材质”的关键在于弄清楚“树”和“鹅”的区别。它们最大的区别在于所依赖的事物不同,也就是资源的供给方不同。树所依赖的是土地,而不是伐木者,所以不好的木材也能够保全;而鹅所依赖的是农家,只有选择好的材质,才能被供给方养活,而且如果存在其他竞争者,还需要争夺才能生存。进一步延伸,如果将范围扩大到树所在的土地,一旦需要将这片土地用于其他用途,树可能就会面临威胁,它必须要展示对土地的价值大于耕作收益的贡献,才能幸存下来。例如,如果要将土地用于耕作,树必须要展现对环境保护的贡献大于土地耕作的价值,才能保全自己,最终也会进入竞争的行列。
实际上,树和鹅都是比喻社会中的人。身处环境和不同资源供给方决定了不同的生存策略。逃避是不一定能够保全自己的理念。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身处民营企业的人,老板是他们的资源供给方,所以不得不遵循老板的意愿。而身处体制内的人,他们的资源供给来源于编制,有时可以选择不去迎合需求。但是,局势是在不断变化的,如果外部环境恶化到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的资源供给方,体制内的人仍然需要迎合才能生存。
因此,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遵循更高的“道”。最好的方法不是一味地逃避,而是获取更多的资源来源,就像狡兔有三窟一样,才能消除危机。
即使在某个时期可以选择不迎合的人,也要时刻保持警惕,留下尽可能多的后手,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那些在不得不迎合的环境中的人也不能失去信念,在迎合的同时也要留下后手,以便尽早摆脱役于自己的事物。
当然,用现代眼光看待道家的思想是有其局限性的。包括其他中国传统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中国传统思想源于农业社会,也就是一种存量社会。与地中海沿岸的商贸文明兴起的城邦社会和增量社会在根本逻辑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也造成了与西方哲学在许多方面的不同。
现今阶段,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也存在一定差异。简单来说,有些地区和群体更偏向于存量社会,有些则更偏向于增量社会。因此,仅仅依靠一种理论很难完全适应复杂的现实生活,我们还应该广泛汲取众多智慧,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不断接近通达自我。
如果想阅读更多优质原创作品,请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