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问一个问题,选择看哲学的各位,是基于什么动机呢?
问这个问题,是因为我每次抱着浓厚兴趣打开一本“哲学”时,正是我内心强烈地在期待一个答案的时候。
几年前,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毕,突然醍醐灌顶,这本书据说是韩国前总统朴槿惠最喜欢的就是这本书,说是每次绝望的时候就读这本书,这本书让她找到内心的平静,勇往直前!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读哲学,内心隐藏的心理动机不就是找到一本醒世恒言,治世名言,一本顶一万本的“药”么?
那么,相同的经验还可以平移到这本《不安的智慧》。我想说,我的内心很不安,但是我不想承认,我也不知道怎样让它可以“安”,于是,我的目光被“智慧”锁定了。当我们无法处理自己的不安时,我希望,这是智慧。
大概这就是我的动机。
如果你要问我,读完之后你找到了“药”没有,我倒是可以说,一百多页,你读不了吃亏读不到上当,可以试一试,未必能缓解不安,但是日常强健心灵也浪费不了你太多的宝贵时间。
理论上来讲,“不安”就是不安,谈什么智慧,那都是文过饰非。
上学的时候,我们害怕考砸了,考学的时候,我们害怕考不上大学上不了大学,上了大学,又害怕毕业没工作;工作了,你又害怕领导;当了领导,又害怕那生压下来的任务……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具体的害怕:罗恩害怕蜘蛛,林黛玉害怕花谢,你可能怕你的妈妈,他可能怕他的妻子……
我们说不清为什么害怕,但是就是害怕。人们经常说的“安全感”,有时候是个树洞,有时候是家,有时候是个人,反正也很抽象,于是,有了社恐,也有了突然的消失不见。
正因为没有不害怕的人,也有那恐惧到极点的人,所以,“不安”才会吸引我们。但是要按照作者阿伦·瓦兹来说,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你问错了问题,所以也就没有答案。
他说,当你不安的时候,反向努力,比较哲学的说法是“凡想要保全自己灵魂的,将失去灵魂”,一名读者的白话即是,根本就没有所谓安全,你越想安全,越是不安全,不如就根本别指望安全。
我知道,就算这样讲,也无法治愈那些不安的灵魂。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上,就有着安全感这样的高级需求啊,人是不可能不追求安全感的。
接下来,是作者拆解解释时间。
他先说了,追求安全感这没错,但是你要知道幸福、欢愉都是暂时的,因为时间是流动的。这些理论并不新鲜,如果您读过叔本华,就更是看着眼熟。叔本华的意思,幸福就是没有不幸福。很简单的理解是,如果此一刻没有发生让你痛苦的事儿,那就是幸福了,幸福本来是很抽象的,它是否定的,它从来不是肯定的,人生本来也没那么多幸福的事儿,只要没不幸就是幸福。
也就是说,你即便追求安全感,再怎么安全也是暂时的,都会过去的。说白了,现在没有不安全的事儿发生,你就是安全的。
你要从正面突破去寻找安全,很可能是一无所获。
既然,已经引入了时间的概念,下一步就是告诉你,人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过去不存在,未来还没来。此刻你没有不安全,你就是安全的。
哲学很多时候像诡辩,但是此中真意,却需要时间和智慧来理解。
“活在当下”这个概念应该我们也不陌生,当年,芭芭拉.安吉丽思的《活在当下》也曾火遍书市,书名即观点,活在当下,只有此时此刻。
接下来,是对生命的探索。作者首先抛出一个问题来,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如果你已经get到作者所说的“反向努力”的奥秘,你就会明白,它和追求安全一样的道理,人生是没有什么意义的。说到底,人无非是皮囊而已,人就像一朵花、一株草一样,也是这个宇宙中的一个存在,或者说,一个物体罢了。如果你要说,我们有思想啊!那么你能知道平静地生平静地死的植物没有它们的思想吗?
如果我们把自己当做宇宙的一部分,就容易找到宇宙的频率,而同频共振,就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说完这段话,我自己都觉得有点玄乎,这些表述其实也不新鲜,如果您熟悉稻盛和夫先生的书,就自然而然想到,他那些宇宙大爱的哲学,爱就是与宇宙同呼吸共命运。不爱呢,当然是逆规律而行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