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出生的叶嘉莹已经百岁高龄,她是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尽管她的命运多舛,但她一生致力于传播中国古诗词之美。她生活简朴,将三千多万元的积蓄全部捐出,并设立了“迦陵基金”,以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她如同空谷幽兰一样默默无闻,古代诗人们的心魂和志意已经融入她的血液之中。
《叶嘉莹论苏轼词》是一本精致的手稿珍藏本。全书分为三部分,主题可以概括为苏轼对词的传承、创新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1. 苏轼对词的传承 苏轼一生著述甚多,他的才华高超,兴趣广泛。然而,他留传的三百余首小词却是他三十七岁以后写的。当时,他正在离开官场去往杭州,这也是他的志向受到挫折的开始。苏轼早期的词作受到了两位名家的影响,一位是备受尊敬、对苏轼赏识有加的名臣欧阳修,另一位是“奉旨填词”,作品广为传唱的柳永。谁能忽视他们的影响呢?
2. 苏轼对词的创新 苏轼是一位将儒家的世界观与道家的虚无主义融合在一起的人。换句话说,他在做世俗事业的同时也保持了超然世外的精神。所以,尽管他也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苏轼的词中还蕴含着一种哲理和胸襟,这是柳永的词作所不及的。苏轼喜欢柳永的高远景象,但柳永的高远景象大多是凄凉日暮、荒凉秋天的景象。柳永的颓废不羁使得他在描绘完高远景象后,马上又回归到柔情缠绵的情感之中。而苏轼的词则贯穿着超旷的胸怀和意境。苏轼特有的才华使他的词突破了前人的局限,开辟了新的境界。
3. 苏词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词作成就与他晚年被贬的经历有关。在南下的途中,他的词作中的超旷风格更加明显。然而,当时真正理解和追随苏轼的人很少,相反,被迫到江南的南宋词家们对苏轼的词作有更多的共鸣。由于个人原因,苏轼的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笔调和闲适的作品,有些词作并不完全符合音律,但这并非是他对音律不熟悉,反而是他对音律非常熟悉,并且能够摆脱束缚,使得词作仍然流畅动听,保持着声律的优美平衡。
苏轼,他的作品读不尽,他的诗词读不尽,他的优秀传统文化读不尽,还有像叶嘉莹这样以身示范的情怀,也无法读尽。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