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批评》戴锦华笔记3中的叙事学理论和世俗神这章对我来说有些抽象,听了两次课还是难以理解。不过我已经尽力去理解了。❤️叙事学不是关于虚构性文学艺术作品的研究,而是结构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脉络。因此,要理解叙事学,需要先了解结构主义。之前的章节中,结构作者论已经是在结构主义背景下的理论了。从这里开始,我发现戴老师的写作顺序是前后相互呼应的。这章末尾还提到了下一章的女性主义视角。
结构主义起源于19世纪,由瑞典语言学家索绪尔创建。经过皮亚杰、福柯等人的发展,结构主义的广义观点是通过研究内部关系(内部结构)来探索文化表达。研究者们试图在外部差异巨大的事物中寻找相同的内部关系(结构)。结构主义形成了结构作者论,对电影产生了影响。研究者们将电影文本视为整体,不可以断章取义,只研究其中一个元素在整体中的影响和作用。结构主义强调一个元素如何影响电影结构并成功地融入剧情中,类似于马克思主义中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而被称为结构主义之父的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古希腊神话故事之间都有相似的叙事结构。俄罗斯学者普罗普总结出了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7种行动范畴,这并不指固定的人物,而是指某一段情节中角色所扮演的角色。普罗普还将民间故事研究中总结出的6个叙事单元划分为31种叙事功能。
格雷马斯将普罗普的行动范畴概括为三个组和六个动素。格雷马斯将普罗普的六个叙事单元和三十一种功能概括为四个叙事/意义单元:契约、考验、移置和交流。每个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文本的深层意义,即结构主义中的关系。斯维坦.托罗罗夫提出了叙述范式,但我没有理解这个概念。(如果有专门的课程会更好)
❤️《第五元素》——世俗神话这部电影我小时候特别喜欢看,记得我当时看了很多遍,即使到现在我还记得一些剧情。长大后,我看了很多其他科幻电影,反而没有了当初的喜欢之情。开头导演说这部电影是各种电影之间的互文承接。在很多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相似电影的影子,这可能也算是结构主义内部联系的一种表现。戴老师以普罗普的功能序列来分析《第五元素》。由于普罗普的分析是基于俄罗斯民间故事,依托列维斯特劳斯的古希腊神话内部结构,所以用这套理论来分析当代科幻电影故事具有当代世俗神话的特征。(我可能理解得不太准确,感觉有些模糊)
“好莱坞电影工业创造了一个新的类型序列,即历险—动作—科幻—灾难类型。以007、星球大战、独立日为代表。”这种当代世俗神话不是一个纯粹的故事,而是两个故事、两种意义结构的相互补充和叠加。第一个序列是拯救世界的故事,围绕着邪恶势力的袭击,在元社会内奋斗,经历黑暗与光明之间的较量,通过英雄的冒险来重获和平。这正是传统民间文学故事中的功能序列。第二个序列是英雄自我拯救,故事中存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社会神话,表示人类战胜来自外部的威胁。第二个层面是个人神话,通过创伤和抑郁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完整。
❤️这种充满男性权力故事体制背后的世俗神话中,女性(美女)被视为英雄,是胜利的象征。同时也意味着男主人公从现代社会的失败中获得救赎。“女性的移置”是将完美女人从元社会转移到英雄(男性)手中。提到女主角虽然具有独立意识,却仍然是一个经典叙事中需要男主角保护和安慰的角色。还提到了下一章将出现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中的“恶魔母亲”,代表具有侵犯性和占有欲的母亲,男人因此无法成长成为英雄,这使恶魔母亲具有反英雄的特点。还提到了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矛盾。(这是戴老师一直关注的话题)
❤️戴老师提到了莎士比亚之后没有新的故事,但永远有新的嘴唇。确实,我们创作了许多新类型的电影,但故事的结构仍然没有改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