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莺莺传》中,莺莺是孀妇,不同于其他作品中的少女。她最终主动示爱,自荐枕席给张生。张生曾多次赴长安应考,而莺莺则在弹琴时被张生偷听。
在张生再次赴京时,莺莺预感到他们终将分别,感到悲剧的预兆。而张生最终对莺莺的态度可被描述为“始乱终弃”,他与朋友谈起此事时称莺莺为“必妖于人”的“尤物”,可见他的薄情。
然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这种三观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西厢记》中,张生对莺莺的感情非常主动,他主动向红娘介绍自己的情况。他们第一次正面接触是莺莺在焚香祷告时,而张生则偷听。他们通过诗词互动传达了彼此的情感。
张生和莺莺第一次约会是以诗传情为基础。张生赴京是因为崔夫人不接受一个穷书生做女婿而不得不去。最终,张生中了状元,成为莺莺的丈夫。《西厢记》和《董西厢》都深入描写了人物的情态和心理活动,而《莺莺传》则不重视这一特点。
《莺莺传》以“始乱终弃”的悲剧结尾,莺莺委身给他人,而张生则另娶新妻。与之相比,《西厢记》中的张生中了状元,成为河中府尹,娶得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
与《莺莺传》简单描述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故事情节相比,《西厢记》的情节更加丰富,人物形象也更加立体生动,更能吸引读者的喜爱。在《莺莺传》中,张生热衷于追求功名利禄,不敢反抗崔夫人这种封建家长,甚至对莺莺始乱终弃,令人厌恶。然而,《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张生勇于追求爱情,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尽管有时言行略显浮夸,但总体来说既可爱又感人。
为什么《西厢记》能够穿越历史成为照亮人们生活的一束光呢?
首先,在作者的观点中,爱情是灵与肉的完美结合,而不是为了家族利益的联姻。崔莺莺出身贵族家庭,而张生是穷书生,但张生突破了阶级障碍,果敢地追求莺莺。当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时,张生挺身而出为莺莺解围。他们通过诗词互动传达了彼此在灵魂和才华上的契合。相反,莺莺口头上的婚配郑恒虽然符合门第地位,但郑恒容貌丑陋,并且流连于花花世界,没有能力负责任。如果莺莺选择与郑恒结婚,必然会走向悲剧。
其次,作者跨越时代的人性觉醒:爱情是顺应人生欲望,而不是为了符合封建礼教。崔莺莺和张生相互吸引,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虽然在封建礼教的社会,男女授受不亲,父母之言和媒妁之命让莺莺无法选择爱的对象。然而,莺莺在与张生相处中感受到了内心的召唤,他们的感情发展是自然而然的。在那个年代,这种观念是非常超前的。
最后,作者强调,抗争是为了改变命运,忍让不会带来幸福。如果莺莺听从母亲的安排,她将与品行不端的郑恒过一辈子,面对屈辱只能流泪。与之相反,与张生一起冲破封建礼教的桎梏,他们的生活仍然有希望。他们通过秘密约会抗争,并共同争取爱情。他们的肉体结合是对现实的反叛,对封建礼教的践踏。尽管莺莺冒着更大的风险,她并不一定能获胜,但不抗争一定会带来痛苦。与其等待确定的痛苦降临,不如冒险一搏。最终,张生为了他与崔莺莺的爱情决然踏上科举之路。在这段关系中,男女两人都付出了共同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果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