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热流如火,暑热难耐。
夏之夜,翻开床头的这本浅薄荷色的《叶嘉莹论苏轼词》,指尖是纸张传来的极致舒适的、柔和的触摸感。看着叶嘉莹先生细织如钩般蝇头草楷的珍藏手稿,一股温润绵延的清凉之气不自觉间在周边蔓延开来。心渐渐沉静下来,似乎沉入了苏东坡与张怀民的月光漫步之中,只看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走过“盖竹柏影也”,一股清凉之意油然而生,暑气全无。
(书的封面写了两个字:清凉)
人人都爱苏东坡。自从有苏东坡之后,几乎每一个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都住着一个苏东坡,叶嘉莹先生亦是如此。
(书中作者照片,正在写作的叶嘉莹先生是那么的优雅自得)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苏轼在大多数人眼中的印象是大致不差的:坎坷的仕途、多舛的命运,诗词文章俱佳,尤其词开一派先河。然而能具体地说出苏东坡词之好之妙的人不多,叶嘉莹先生算一个。与大多数喜爱苏东坡的文人评论家不同,叶嘉莹先生是站在一个跨越千年的文脉视角来看苏轼及苏轼的词。既能看到苏轼之词学习沿袭柳词、欧词之处,又能洞见苏词与欧柳乃至稼轩词之差异处以及差异处之相同处。这是做学问之人的精细与功夫。
(珍藏手稿,修改的痕迹跃然纸上,老一辈学者做学问的功夫在里面了。)
叶嘉莹先生从苏轼的一首绝句“揽辔登车慕范肨,神人姑射仰蒙庄。小词余力开新境,千古豪苏擅胜场”徐徐道来,直截了当地指出苏轼性格的两种特质:儒家用世之志意和道家旷观之精神,以及两种特质极圆满之融汇结合,才成就了苏东坡作为人的完成,没有柳永的空落。这或许也是苏东坡的诗词感动千年的缘由。叶嘉莹先生道出了苏东坡词的天性所在。
读叶嘉莹先生的文字,是一种极致愉悦、格外轻松的心灵体验,一如苏东坡的诗词文章,触碰到一种类似“莫之为而为,莫之至而至”的天命与天性的东西。当一个人碰到他天性所接近的那个点,那种东西马上就能打动他的内心,一如彼时李白、苏轼喜欢庄子一样,一如今时我们喜欢庄子、李白、苏轼一样。
(看这一段的时候,我忍不住分享给友人,感慨东坡交友之深)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是苏轼的豪爽大气;“望处雨收云断”“立尽斜阳”是苏轼于山水大自然中的心细如尘和文字驾驭的信手拈来。
(备注里的这段文字,读来欣然一笑,一抬眼已近12点,该睡了,遂套用东坡先生,发友人一句:送周公梦一枚。呵呵。清凉。好梦。)
书页绕过指尖,文字流入心田,一时“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套用苏轼写给表兄苏子明的信中结尾:送周公梦一枚。呵呵。清凉。好梦。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