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此书首次了解到蒂利,这位社会学家。代译序写得十分精彩,译者与蒂利的故事让我动容(“谢谢你下午和正接受化疗的我聊学术,让病痛中的我好受了许多”),而对蒂利学术的技术性说明使我受益匪浅。
正文的观感有些微妙。本书的主要内容将理由分为惯例、故事、准则和技术性说明四种,并指出理由的选择与对于应对及塑造说者与听者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作者就学术阅读和写作习惯的读者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即应该用高超的故事(保留有限的行动者、行动和大致因果,淡化各种复杂效应)来代替学术语言(即“技术性说明”)以向大众讲述。然而,问题在于,为了贯彻他对“高超的故事”的追求,作者使用了很多美国本土化的例子(911事件出现多次),这些例子对于我这种非目标读者来说有些遥远。好几次我看腻了这些有些拖沓且很快就能理解作者目的的故事,便快速翻过这些段落,直接跳到我认为比较有趣的理论部分。不知道非学术读者对这些故事的观感如何。
有一个令我好奇的问题是,诸如宗教(如圣经的教诲)、主义(如民主自由)和道德律令(忠孝)这类“意识形态”理由似乎没有在作者的分类中得到一个恰当的位置。在我看来,这些东西几乎是所有理由的“元理由”。不知道是否是我看漏了什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