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年,生活对所有人来说都不容易。三年后的今天,每个人都在努力让失序的生活回到正轨,或试图维持表面的稳定。而六月,既是毕业季,也是求职季。北京地区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的新闻,表明了就业形势的严峻。
而一群本该对未来充满期许的毕业生们,却一窝蜂地选择走上考研、考公和考编的道路,他们期冀成功上岸之后,获得体面稳定的人生。而在这些激烈竞争的背后,隐藏着这样幽微地心理:对人生中所可能遭遇失败的恐惧。换言之,每个人都希望获得社会上的成功。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什么叫成功呢或者应该由谁来告诉我们什么叫成功呢如果完全按照成功的标准来行动,是否就能避免失败的结局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能在写于1949年的两幕剧《推销员之死》中找到。被誉为”美国戏剧良心”的阿瑟·米勒,用《推销员之死》阐释了一个艰涩的人生真相,即在商业竞争社会中,每个人都可能如主角威利•洛曼一样被其所信奉的成功神话背弃,而当成功的内涵被一种简单粗暴的价值定义时,一股时代感召下的复杂恐惧让我们不得不形式上的复杂性和主题上的多元性。
故事一开场,威利就在经历着严重的精神危机,他六十岁了,还在背负着房贷,收入入不敷出,在公司逐渐被边缘化。就连威利最寄以厚望的儿子比夫,也是个待业青年,只能在农场打点零工。残酷的现实让威利的自我意识充满了矛盾对立,这种矛盾在于,一方面他相信美国梦,另一方面,他觉得自己配不上美国梦。因为按照美国梦的价值观,他并不是成功人士。
为了逃避沉重的现实和继续对美国梦成功的追求,威利只能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忆中,继而出现了幻觉。于是故事就在现在、幻觉和回忆中不断交织着向前发展。而每一次从现在走向回忆,都是借由威利的幻觉这个中介,勾结起过去和现在的时间。
在第一幕中,阿瑟•米勒设计了一场威利和老友查理一起打牌的场景,正是在这个场景中,触发威利走向自我的幻觉,通向了回忆。
打牌是现在正在发生的事实。在打牌的过程中,威利产生了幻想,他开始和想象中的早已去世的哥哥本对话。他不断在和查理打牌的过程中,和幻想中的本对话。威利说,我累坏了,本。而在现实中的查理看不到威利的幻想,他以为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