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1952年出生于北京,在那个特殊的时期先后在云南兵团劳动、山东省牟平县青虎山插队、回到北京做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赴美匹茨堡东亚研究中心求学,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在外求学期间游历了美国和欧洲。1988年回国先后在北大、人大教书。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
这本书《沉默的大多数》收录的都是杂文,咋看好像是些碎碎念。他一般从自己经历的动荡的年代的经历写起,当时口号嘹亮、蛊惑人心的事情却经不起思考和推敲;再联系到自己在外求学的所见所想;最后结合当下进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读来却很引入入胜,用语幽默风趣。
如果按书里对知识分子的定义:知识分子应该是在大学或者研究部门供职,不坐班也不挣大钱的那些人。我不算严格的知识分子,这个社会在单位上班哪有可以不坐班的。但如果根据另一条定义,我却非常符合:知识分子就该是喜欢弄点学问的人,为此不得不受点穷,而非特意地喜欢熬穷。自我18岁来北京上大学开始,在这个第二故乡已生活了20多年,期间也去美国、欧洲、澳洲学习、开会、旅游过。我读这本书时,常常哈哈大笑,心有戚戚焉,好像在跟一位满口京腔的北京朋友聊天,并时不时把一些段落分享给满口京腔的北京朋友们。
不得不说,王小波先生这些杂文发表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中国发生巨大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笔下的北京当时的城中村、建筑工地、污水横流的公共厕所现在基本都见不到了。我居住在1988年建成的老破小里,没有物业、没有门禁,革命靠自觉,但楼道里也没有小广告、杂物和垃圾,跟他当时居住的筒子楼的环境天壤之别。但是要说请外国朋友来做客,还是怕吓到国际友人,跟这老破小同样的价格在房价高昂的湾区买一套大house都绰绰有余了,可这里不仅不带车位,还没有摇到号,居住体验完全不同。
但是有些确实没有变的。在这个到处充满口号的城市和国度里,我们还是沉默的大多数。网络上充斥着聒噪,理性的声音很少。疫情期间各个专家、领导按需轮流出场,但真实的情况如何,您问问在医院从事一线工作的任何一位医务人员就知道了。网络不仅要有水军,还应有说真话的人。不过据我所知,说真话的人都忙着干实事,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